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以和为贵
杨翥(zhù)卖驴杨翥居住在京城,喜欢骑驴代步。他对驴子特别偏爱,每天上朝回家,他常常不顾家人的劝阻,亲自为驴子擦洗梳理,给驴子喂上等的饲料。关驴子的房子就在他的住房旁边,半夜总要起床看一两次,生怕那宝贝驴子受什么委屈。可是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头,快六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自然倍加疼爱。但这个孩子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饮食也明显减少,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可杨翥是地位显贵的大官,这家人也不敢向杨翥说这个事。眼看那孩子一天天的消瘦下去,父母伤透了脑筋,最后还是把这件事和杨翥说了。杨翥听后二话没说,忍痛把自己心爱的驴子卖了,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你读到了什么道理?导入
故宫的三大殿太平,万方安和,讲究社会安定。办事要坚守中庸之道,公正治国,不偏不倚。保民平安
1.探“和”之义2.探究“和”之内涵3.寻“和”之用目标
和睦相处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带有“和”字的成语。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和气生财和和美美琴瑟和谐身边之“和”
经典古籍中读“和”(一)溯“和”之源“龢”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左边是形旁“龠”,其字形像一排竹管合拼而成的乐器,是笙和箫之类的吹奏乐器。右边为“禾”字,此处表示读音。这些乐器一齐吹奏,声音悦耳动听,显得很和谐,所以“龢”字的本义是指乐声和谐。“龢”字在春秋以前频频使用,进入战国,礼乐崩坏,“龢”字使用频率骤降,文献中渐以“和”代之。
君子、小人有“和”之别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释义〗君子: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在对问题的看法上故意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小人:嗜好相同,但各争私利探“和”之义
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其外在表现未必都一样?为国奉献出仕做官教书育人
?和而不同各奏其乐高明的人:追求和谐包容差异不高明的人:强求一致矛盾冲突
小人:嗜好相同,但各争私利同不和
探究“和”之内涵从哲学意义上讲:1.“和”是和谐,是统一,“同”是相同,是一致;“和”是抽象的,内在的,“同”是具体的,外在的。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绝对的同一。2.“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内涵丰富,可概括为:和谐、和顺、包容、平和、相生相克、相成相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现出来,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表现出来了,但都能合于节度,可以称之为“和”。情绪不过激
君主弘扬大德,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协调百姓,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万邦诸侯的利益,让各个邦国都能和睦相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和”的引申义情绪平和万邦协和探“和”之义音乐调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
探“和”之义和”常与“龢”通用,二字本义各有所指,“和”始见于战国金文,本义指声音相应和,读hè;“和”由本义和谐,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这层意思,读hé。因为和谐,没有争斗,所以把结束战争称为和平、和好。因为“和”有共同一起的意思,所以就有连带的意思。又虚化作连词,意思同“与”“跟”。
??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的美,还要有包容之心,能欣赏、赞美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他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世界大同。
寻“和”之用关于“和”的故事
《负荆请罪》:看视频,说感受感悟:只有胸怀宽广、以国为重,才能做到不计得失,忍让他人,以和为贵。(以国为重,容忍他人)和,是大局为重,谦虚与退让。和,是体谅他人,及时认错。
《六尺巷》:看视频,说启示(1)互相谦让,以和为贵,能使邻里和睦。(2)和,是谦和,是忍让与宽容。(3)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退步海阔天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万隆会议和,是各国之间和平友好,是为了世界和平的求同存异。
寻“和”之用《将相和》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之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