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早期筛查.pptx
乳腺癌的早期筛查乳腺癌早期筛查是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介绍中国乳腺癌早期筛查的现状与意义,以及2024年最新筛查指南与建议。作者:
乳腺癌在中国的流行现状35.72万新发病例2022年中国乳腺癌新发病例数15.6%占比在女性癌症中的比例12.2%全球占比中国新发病例占全球的比例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女性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乳腺癌的特点145-55岁中国女性乳腺癌确诊的第一高峰期264岁美国乳腺癌确诊中位年龄370-74岁中国女性乳腺癌确诊的第二高峰期42030年预计65岁以上患者比例将增至27%中国女性乳腺癌确诊年龄明显早于西方国家。两个高峰期分别在45-55岁和70-74岁年龄段。
区域发病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乳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区域发病率约为农村地区的两倍。
中国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现状中国临床分期比例Ⅰ期:31.8%Ⅱ期:44.1%晚期:24.1%美国临床分期比例Ⅰ期:54.6%Ⅱ期:33.6%晚期:11.9%中国早期诊断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我国Ⅰ期确诊比例仅为31.8%,而美国达54.6%。
早期筛查的紧迫性早期发现显著提高治愈率中国现状5年生存率为83%美国水平5年生存率达90%早期发现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治愈率。中美5年生存率差距主要源于早期筛查普及程度不同。
乳腺癌风险因素乳腺癌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年龄、家族史、基因突变和生育情况都会影响发病风险。年龄因素45-55岁、70-74岁两个高危年龄段家族史直系亲属患乳腺癌风险增加遗传因素BRCA1/2基因突变生理因素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
乳腺癌高风险人群识别家族史明显一级亲属患有乳腺癌的女性,其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倍。基因突变携带BRCA1/2等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携带者患病风险高达40-80%。既往病史乳腺癌史或曾行乳腺活检者再次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放疗史曾接受胸部放疗者(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患乳腺癌风险增高。识别高风险人群是早期筛查的重要环节。这些人群需要更早开始筛查,并提高筛查频率。
中国女性乳腺特点与筛查高致密度乳腺中国女性乳腺致密度普遍高于西方女性筛查敏感性降低致密型乳腺下钼靶筛查敏感性下降多方式联合需结合多种筛查方式提高检出率覆盖不足中国筛查以机会性筛查为主,全国普查覆盖不足中国女性乳腺致密度普遍较高。这一特点使得单一筛查方法效果有限,需要采用联合筛查策略。
乳腺癌早期征象无痛性乳房肿块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质地坚硬,边界不规则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需引起高度警惕皮肤凹陷酒窝征局部皮肤出现凹陷,如橘皮样改变乳晕湿疹样改变湿疹样乳腺癌早期征象,表现为乳头乳晕皮肤红斑、瘙痒
乳腺癌筛查的基本方法乳腺自我检查(BSE)自行检查乳房变化,每月进行临床乳腺查体(CBE)医生进行专业触诊检查影像学检查钼靶、B超、MRI等成像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血液或组织中肿瘤标志物检测乳腺癌筛查包括多种互补方法。从自我检查到专业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势和适用人群。
乳腺自我检查时间选择月经结束后7-10天进行镜前检查观察乳房外形、大小、对称性触诊检查平卧位用指腹环形触摸全乳记录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所有女性应掌握乳腺自检方法。推荐每月定期进行一次,是提高乳腺健康意识的重要手段。
临床乳腺查体专业触诊医生通过系统触诊检查乳腺异常淋巴结检查检查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情况结果记录详细记录检查所见,为影像学检查提供参考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的乳腺触诊检查。40岁以上女性每年建议进行1次,40岁以下高危人群建议每年1-2次。
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优势特点国际公认的有效筛查方法对钙化灶敏感可发现直径8mm以下微小病灶标准化程度高适用人群40-49岁:每年筛查一次50-69岁:每1-2年一次70岁以上:根据健康状况决定高危人群:更频繁筛查钼靶是乳腺癌筛查的金标准。它能有效发现早期钙化病变,但受乳腺致密度影响较大。
乳腺超声(B超)检查无辐射检查适合年轻女性和孕妇致密乳腺适用对致密型乳腺检查效果好液性病变敏感对囊肿等液性病变识别准确多角度扫描能够提供肿瘤全面信息乳腺超声是重要的筛查手段。它无辐射,特别适合年轻女性和致密乳腺患者,对囊肿检出敏感度高。
钼靶与B超的优缺点比较对比项目钼靶B超辐射有辐射无辐射对微小钙化灶敏感性很高较低致密乳腺适用性较低很高操作者依赖性低高标准化程度高低钼靶和B超各有优缺点。钼靶对微小钙化敏感但有辐射,B超无辐射但操作依赖性强。
磁共振成像(MRI)高敏感性检查可检测小于5mm的肿瘤高危人群适用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首选费用较高需要使用造影剂,成本高乳腺MRI是高敏感性的筛查方法。主要用于高危人群的辅助筛查,但费用高、需造影剂,不适合常规筛查。
中国女性筛查推荐方案118岁以上掌握乳腺自检方法,每月自检一次2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