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四赢”路径探究.docx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四赢”路径探究
[摘要]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健康的教育生态体系和良性的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模式,成为教育界聚焦的热点。文章对“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意义、现实困境和达成家校共育的“四赢”路径进行探究,为推动家校共育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四赢”路径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最理想模式,能为学生成长提供最佳环境。为实现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四赢”,达成和谐、共识、共育和共赢的局面,须推动家校共育纵深发展。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意义
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以下称“我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文件精神,依托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结合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试点校建设工作的推进、家校共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家长学校和家校共育系列活动的开展等基本情况,从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四方面,探索家校共育的“四赢”途径。
(一)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
借助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示范学校、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以及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试点校的平台优势,我校利用智慧课堂的精准性,以大数据驱动教学改革,丰富教学资源,通过名师在线答疑辅导、家长在线监督和反馈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课后学习无指导的问题。学校搭建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可以加强与家庭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家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的新型模式。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可以给学生动态推送精准化、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资源,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自行查漏补缺。家校共育有助于实现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四赢”,落实提效增质和真正的减负,满足家长因材施教的需求。
(二)提高家长共育意识,促进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家长提供智慧化沟通服务,帮助家长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可以及时查收学校和教师发布的孩子的学习反馈、出勤表和成长记录等,从而使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更顺畅,家长能够多维度地了解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轨迹,同时改变传统的育儿观念和模式。教师可通过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精品课,帮助家长分析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并给家长提出建议,以提升家长的育儿水平,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升社会对教育的认可
“双减”政策是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的重要政策保障,其最终目的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而家校共育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在家校共育过程中须以学校为主体,将学校作为减负提质的重要抓手。高质量的家校共育,不仅能增进广大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可,而且能促进学校不断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高质量的多元教育体系。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
(一)家校共育意识缺乏深度
家校共育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支持与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家校共育的关键在于合力的大小和深入的程度。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尚未达成良好共识。从教师的角度看,一方面,部分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还面临评职称和考核等各种压力,花在家校共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家校共育的理解和权责界定认识不清,存在将部分工作责任转交给家长的“越位”或“缺位”情况。从家长的角度看,虽然部分家长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家校共育的理念理解不深,教育欲望强烈但家校共育的意愿不强,对家校共育的活动和增加协同育人时间的行为并不理解,认为学校在推卸教育责任,对教师和学校的育人能力存疑。
(二)家校共育角色认识不清
家长、学校和社区对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定位模糊。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只需要把学生安全送到学校,并满足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孩子的教育应该由学校完成,对家校共育持被动配合的态度。实际上,要获得良好的家校共育效果,需要家长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学习家校共育的理念,并为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而努力。学校在家校共育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增加与家长的互动,增强与社区的联动。“双减”政策下,家校应发挥教育合力,以实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学校在家校共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组织高质量的家校共育活动。家庭和学校应以相互尊重、目标一致、沟通有效等为原则,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责任,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家校共育形式传统且内容单一
家校共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