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山西晋中市祁县教育局直属高中学校校园招考聘用教师1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doc
2024年03月山西晋中市祁县教育局直属高中学校校园招考聘用教师1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
第1卷
?
?
一.选择题(共100题)
?
1.人民币汇率升高:
A.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B.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C.能够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
D.能够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
?
?
2.女毕业生小李应聘,在回答公司询问时,隐瞒了自己有男朋友的事实,入职后被公司发现,于是公司以欺诈为由,要求与小李解除劳动合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该劳动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
B.该劳动合同是无效劳动合同
C.该劳动合同是可变更的劳动合同
D.该劳动合同合法有效,该公司无权解除
?
?
?
3.从所给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
?
?
?
4.达尔文学说认为进化只能是适应性,自然选择几乎是万能的,换句话说,进化是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固定积累的结果。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蛋白质和核酸水平的突变绝大多数是中性的,即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亦无害,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这种中性突变在种群中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成为巨大的变异,并构成种属的差异,甚至门纲的差异,于是新种形成,这就是中性突变学说。它最早由日本学者木村在1968年提出,后被人称为非达尔文主义进化。其实中性突变学说并不反对自然选择,只是否定自然选择万能论。
??与这段文字文意相符的是??。
A.进化不是有利变异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固定积累的结果,而是中性突变的结果
B.蛋白质和核酸水平的突变构成了新种
C.中性突变学说反对进化理论和达尔文学说
D.中性突变学说和达尔文进化学说都是进化理论
?
?
?
5.有一堆棋子(棋子数大于1),把它们四等分后剩一枚,拿去三份零一枚,将剩下的棋子再四等分后还是剩一枚,再拿去三份零一枚,将剩下的棋子四等分还是剩一枚。原来至少有(?)棋子。
A.23枚
B.37枚
C.65枚
D.85枚
?
?
?
6.数字3、5至少都出现一次的三位数有多少个?______
A.48
B.52
C.54
D.60
?
?
?
7.“启蒙”是“启蒙时代”和“启蒙运动”时代思想意蕴的代名词,在其本质意义上,启蒙首先是指资产阶级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思想体系的冲突;其次,它“主要不是一种政治运动”或者说是一种超越政治运动的思想文化运动。慷德提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严格地说,它是思想文化畛域的内容,其目标是全新人格的觉醒。
??这段话意在说明______。
A.“启蒙”主要是思想文化畛域的运动
B.“启蒙运动”包含了重要的政治内容
C.“启蒙”意味着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
D.“启蒙”意味着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的建立
?
?
?
8.甲和乙两个人进行射箭比赛,各射2支箭。已知甲每次射中的概率是60%,乙每次射中的概率是40%,若射中得1分,不中得0分,则两人得分相同的概率______。
A.小于10%
B.在20%到30%之间
C.在30%到40%之间
D.在50%到60%之间
?
?
?
9.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应使用的文种是______。
A.命令
B.决定
C.意见
D.公告
?
?
?
10.只要被害结果是由行为人的行为造成的,则不论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都可确定其承担民事责任,这种归责原则被称为:
A.过错责任
B.严格责任
C.公平责任
D.无限连带责任
?
?
?
11.权利不是由法律创造的,但是权利的实践却是以法律为转移的。法律保障能给权利持有者提供行使权利的途径和渠道,使权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但是,权利的最终实现并不在于法律,而在于权利持有者是否有权利意识去行使权利。如果权利持有者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即所谓的权利意识淡薄,再严密的法律保障也无济于事。
??文段意在说明的是:______
A.权利的实践离不开法律的制度保障
B.法律制度并非实践权利的关键所在
C.权利的最终实现在于权利持有者的权利意识
D.民众应加强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
?
12.下列哪组气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
A.一氧化氮、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水蒸气
C.氢气、稀有气体
D.甲烷、氮气
?
?
?
13.桂圆:龙眼
A.桔:柚
B.桂皮:陈皮
C.芒果:荔枝
D.大料:八角
?
?
?
14.鱼饵:鱼竿
A.笔:书籍
B.电脑:无线路由器
C.锅铲:炒锅
D.写诗:笔
?
?
?
15.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⑥,②③⑤
D.①②⑥,③④⑤
?
?
?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