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考点解读.doc
课题: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一课时
考纲导读
考试内容
能力层级
识记
理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收入
与
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
收入与公平的重要体现
√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考点解读】(见练案)
【考点突破】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难点)
3.非按劳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③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分配。
③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比较】(1)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区
别
所有制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分配主体
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的劳
动者
个体劳动者
私营和外企中的劳动者
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
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雇佣的地位,受一定剥削
体现的关系
劳动者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非公有制生产关系
私有制生产关系
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
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分配方式
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
部分
联
系
①劳动者都要靠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来获得收入
②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及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③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科技人员的分配形式与按技术要素分配应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①公有制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分配方式主要是按劳分配。还有非按劳分配的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
②股份制企业中,科技人员凭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获得相应的股份,从股份制企业获取收入,属按技术要素投入所得的收入。
③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中,科技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主和外商,其所得工资是按劳动要素分配。
④科技人员自办实体,自办公司,其科研成果或技术专利归自己所有。通过转让成果或专利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及对应形式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和分红、
债券所得利息、私营企业的税后利润等。
②按土地要素分配。如土地、房屋租金和转让金。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
④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⑤按管理要素分配。经营管理要素获得的收入主要是通过股权激励方式获得的股份分红。
⑥按信息要素分配。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三、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重点)
1.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相对平等不是绝对平等,它允许差别存在,否认差别的绝对平等会陷入平均主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平均主义则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别,要求绝对平均,实际违背了公平原则,压抑劳动者的创造性,所以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2.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
(1)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重要举措:①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个重要举措。
(3)具体措施:①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②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调整分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