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薄弱县中教育资源扩优提质路径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薄弱县中教育资源扩优提质路径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1.研究现状
薄弱县中教育资源现状不容乐观,生源流失、教师被挖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等问题突出。
从众多案例中可以看出,贫困大县优质生源严重流失,“塌陷的县中”靠什么崛起成为难题。例如,生源在流失、教师被挖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塌陷的县中”靠什么崛起曾经代表着县域教育高地的县级中学,如今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在很多地方可以用“困境”形容。“高考超一本10分在县中是状元”虽是个案,但代表了县中的普遍窘境。
一些地区学生外流情况突出。如镇雄县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群众对送孩子上学的意识非常强烈,渴望县里能有优质教育资源。但长期以来,镇雄县财力薄弱、教育资源紧缺,始终无法摆脱教育穷县的帽子。2015年以前,全县每年外流到昆明、曲靖等地学校的六年级、初三优秀毕业学生超过3000人,初一到高三学龄段累计外流学生超过1万人。
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为解决优秀生源外流问题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木头凳高级中学提出苦练内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打牢基础,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流工作;强化考核,严肃执行各项招生政策;落实政策,加大对优秀考生的奖扶力度等解决措施。
2.选题意义
提升薄弱县中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办好县域高中,对于引导和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县中数量占了全国普通高中总量的一半以上,有近60%的普通高中学生在县中就读。如果县中发展不好,义务教育也很难发展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高中生源走了,义务教育的生源也要流失,那这个县的教育还能好吗?所以,提升薄弱县中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3.研究价值
为解决薄弱县中教育资源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助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薄弱县中教育资源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通过对薄弱县中教育资源问题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助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探索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薄弱县中教育资源扩优提质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通过深入分析薄弱县中教育资源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提升薄弱县中的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2.研究内容
(1)分析薄弱县中教育资源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多个地区的调研发现,薄弱县中教育资源存在诸多问题。生源流失严重,如镇雄县地处贫困地区,群众渴望优质教育资源,却因财力薄弱、教育资源紧缺,导致大量优秀学生外流。此外,教师被挖走也使得县中师资力量薄弱。同时,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硬件设施老旧,图书馆藏书量不足,实验设备陈旧甚至缺失,无法满足现代教育多元化、实践性教学的需求。
(2)研究扩优提质的创新方法
①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加强校本培训,以课题研究为重点,扎实开展好教学科研一体化校本培训模式。大力推行网络教研,通过完善教育城域网建设,丰富网上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鼓励教师自学,创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习氛围。
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可,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大力弘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教师的事业感,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引导社会形成尊师重教风气,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
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合理的流动机制。加大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坚持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津贴、补助标准,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建立欠发达县域教师流失补偿制度,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优先考虑农村教师职称评定,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教育。
制定县域内校园长、教师轮岗制度,力争优化教师资源均衡。教师的合理化流动是县域内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流动能打破教师的校本所有传统格局,内外联动,校校协同,深度挖掘优质师资的引领价值,有利于县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间相互交流和学习,达到优秀资源和经验的共享,有效提升师资的教育科研和学科教学水平。
②合理调整网点布局
分片区建强一所“条件好、质量优”的片区中学。即将分散型的农村,根据历史渊源和习惯,整合成若干所片区中学。既使师资得到整合利用,又方便了周边乡(镇)学生就近入学,也有利于片区中学高效管理、做优做强。
每个乡镇打造一所“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的一体化中心小学。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