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燃料快速检测方法+近红外光谱法》编制说明.docx
《喷气燃料快速检测方法近红外光谱法》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根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关于下达《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指挥控制传输设备适航第二部分:终端规范》等18项团体标准编制任务的通知”,由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制定《喷气燃料快速检测方法近红外光谱法》团体标准。
2.主要工作过程
2024年8月,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启动标准制定工作。起草组制定了编制计划和编写大纲,明确任务分工与阶段进度,并系统学习了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20000.2-2009《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确保标准编写符合国家规范。
在全面调研、试验验证及资料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公司自2021年以来开展的《航空燃料理化性质快速预测分析技术课题》成果及实践经验,起草组于2024年10月完成标准草案初稿,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方法验证与征求意见。
经充分讨论和多轮修改,于2025年3月形成《喷气燃料快速检测方法近红外光谱法》征求意见稿。
3.主要参加单位
本标准由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制定。
4.编写工作组成员及工作情况
主要参加人员
姓名
技术职称
所学专业
学位
现从事专业
所在单位
李禄生
高级
工程师
应用化学
学士
航空油料
中国航空油料
有限责任公司
黄恩浩
工程师
化学工程与技术
硕士
油品应用研发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孟祥展
高级
工程师
化学工程与技术
硕士
油品应用研发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崔丽
工程师
化学工程
硕士
安全管理与技术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叶凡
工程师
化学工程
硕士
安全管理与技术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胡彤彤
工程师
化学工程
硕士
安全管理与技术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李昀童
工程师
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士
油品应用研发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徐擎立
工程师
化学工程
硕士
安全管理与技术
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夏艳波
工程师
油品质量管理
学士
油品质量管理
华南蓝天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黄春生
高级工程师
油品质量管理
学士
油品质量管理
中航油(北京)机场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标准编制原则
标准编制遵循统一性、协调性、适用性、一致性和规范性的原则,注重先进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编写过程严格按照GB/T1.1-2020规定的标准结构与格式执行。
2.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标准规范了喷气燃料密度、冰点、闪点、馏程、烟点及芳烃含量等关键指标的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原理、术语定义、仪器要求、模型验证与评价方法等。
三、主要验证情况分析
在《航空燃料理化性质快速预测分析技术课题》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面向全国范围系统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喷气燃料样品,构建了涵盖不同原油类型、炼制工艺及供应批次的喷气燃料样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多参数快速检测模型。截至目前,样本总量已超过13,000个,样品覆盖广泛、数据基础扎实,为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适用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模型建立完成后,项目组组织在多地开展现场方法验证工作,围绕标准所涉及的密度、冰点、闪点、馏程、芳烃含量及烟点等核心指标进行系统性检测与比对,以全面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稳定性及现场适应能力。
同时,为验证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和仪器间一致性,项目组在18台同型号近红外检测设备上同步开展平行试验,采用统一样品开展多台设备间的数据比对,分析其重复性与再现性。试验结果表明,各项质量指标的预测结果波动均控制在标准允许误差范围内,满足国家和行业现行标准的精密度要求,充分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及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可推广性。
四、涉及知识产权情况
未涉及知识产权方面问题。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将借鉴学习国际、国内标准,这既是与国际通用做法接轨的需要,也是中国民航进一步与世界融合的必然需要。同时,本标准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融入自主积累的大量数据和经验,最终将根据中国民航和中国航油的实际情况,完成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五、国内外情况简要说明
国内外在喷气燃料快速检测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应用整体进展缓慢,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基于相同检测原理的红外光谱技术,已在原油、汽柴油等领域实现规模化、成熟应用,特别是在日常质量管理和过程控制中表现突出。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石油炼制企业,已广泛将红外光谱方法应用于汽柴油的质量监控,并形成了配套的行业检验标准体系。相比之下,航空燃料领域现有的质量检测手段主要集中于实验室化验,缺乏针对供应链关键环节(如储运、加注等)的现场化、实时化管控工具。亟需建立具备快速响应能力、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检测方法,提升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