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选修5-16-17版:1.2.2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创新设计)x-第二节 课时2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课件(含音频+视频).pptx
课时2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1.了解主要地质灾害的类型。
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简述它们的危害。
3.利用地图说明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①或②,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④,B为⑤,BC为⑥,AB为⑦。
(2)D为⑧: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3.震级和烈度: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它与⑨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用来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烈度与⑩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等有密切关系。
4.分布: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 和?是世界主要地震带。;;材料2016年4月14日21时26分,日本熊本县熊本地方发生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的震级、烈度及地震分布
1.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示:;不
同
点;2.分布: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原因如下:;【迁移应用1】;(2)与地震有密切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有()
A.滑坡、泥石流 B.火山喷发、台风
C.洪涝、海啸 D.泥石流、火灾;;;;答案滑坡形成原因:①在山地丘陵地区,岩体比较破碎;
②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③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
④工程建设频繁。
泥石流形成原因:①地形陡峻;
②松散物质丰富;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滑坡与泥石流的关系;不同;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1)~(2)题。;(2)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位涨落 D.水位稳定;课堂小结提纲挈领,巧妙记忆;;2013年5月12日消息,由于连降暴雨,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突发山体滑坡,造成5人遇难,3人受伤。据此回答1~2题。
1.贵州泥石流产生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①连日的暴雨②植被的破坏③没有预警系统④火山的喷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13年6月2日,台湾南投县发生6.3级地震造成了1人死亡,2人重伤,16人轻伤。台湾处在()
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
C.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上,地壳运动活跃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5.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
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6.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解析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示信息,从区域的天气条件、地质条件及地形特点三个角度来分析。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故地形崎岖,岩石破碎;地震的发生会加剧和诱发次生灾害;材料显示该地区地震后出现多次降雨,会引发地质灾害。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导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教材P13思考
提示:1.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本身的大小(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