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水平的关系实证研究13000字】.docx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水平的关系实证研究
摘要
为缓解公司所有者与管理者利益不一致的问题,股权激励制度得到广泛运用并被逐渐完善。公司可以通过实施股权激励授予激励对象公司权益,将管理者个人利益和公司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委托代理矛盾。2005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由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该政策提供了规范的引导。我国股权激励制度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推出股权激励方案。
首先,本文将总结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解释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其次本文将以2007-2020年成功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为研究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股权激励额度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以研究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水平的关系,确定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发现:股权激励的效果具有正面影响。而且随着公司坚持执行股权激励,股权激励额度将与公司业绩水平显著正相关。最后,本文将综合分析实证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关键词:委托代理;股权激励;业绩
目录
绪论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研究背景1
研究意义2
1.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3
2.文献综述4
2.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4
2.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5
2.3文献评述6
3.理论框架8
3.1股权激励的概念8
3.2股权激励的基本要素8
3.3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10
4.研究设计12
4.1研究假设12
4.2样本选取13
4.3变量设定以及模型选取13
实证分析15
5.1股权激励的短期效应15
5.2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16
结论与建议22
6.1结论22
6.2相关建议22
参考文献25
1.绪论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公司股东将经营权委托代理给企业管理者,所以管理者与股东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现象时有发生。管理者会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而有悖于股东意愿的决定,而股东因为处于信息劣势,不能及时对管理者做出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形成委托代理矛盾,导致代理成本的增加。为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绑定,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奖励机制应运而生。在满足一定的行权条件时,股东将让渡一定的股权或者相关权益给管理者,从而使管理者能够享受公司的利益分配,并承担一定的运营风险。而管理者在获得股权激励后将更能站在公司的角度争取利益,从而有利于公司的价值增长以及长远发展。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美国被提出,并于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推广。经过多家公司的实践,大家多认为股权激励制度能够有效缓解委托人以及代理人之间的矛盾,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引入股权激励计划,最早是在武汉的三家上市公司开始使用。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发展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尝试股权激励制度。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我国正式将股权激励纳入上市公司治理体系。相关条例的规定为我国上市公司能有效采用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2014年6月2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采用股权激励机制,需要相关条例的设立加以约束。随着股权激励制度也逐渐完善,也促使公司能有效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企业治理结构愈加完善以及企业价值的提高。而且与基本工资和奖金这些传统薪酬比起来,股票期权等长期奖励机制更有效果。
图1-1汇总了2007年以来公示的股权激励方案数量,数据来源CSMAR数据库。从图1-1可见,随着股权激励的推广,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也日益增加,每年公示的股权激励方案数量也呈上涨趋势。从2011年以来开始的稳步增长到2017年的迅速增长,得益于股权激励的效果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公司开始采用股权激励政策以希冀提高公司的业绩和价值。
图1-1股权激励数量的历史分布(数量:个)
1.1.2研究意义
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研究的样本和研究的时间不同,学者们得到了不同的结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公司管理者持有公司股份对公司的绩效有着正向的影响。由于我国企业推行股权激励较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不能得到充分的数据支持,我国学者多只研究了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短期影响。但事实上股权激励的影响应该是中长期的。随着2015年以后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的数量迅速增加,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充足的数据样本来做实证分析,以验证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具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