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docx
1
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建设的建设原则、标准化样区建设、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和例行维护。
本文件适用于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HJ710.5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爬行动物
HJ
710.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两栖动物
HJ
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HJ
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HJ
710.9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蝴蝶
HJ710.15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红外相机技术DB3311/T273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数技术规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
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环境DNA等技术,实现生物多样性(涵盖植物、陆生脊椎动物、蝴蝶和水生生物等类群)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物种智能识别、数据自动分析等功能,并持续对监测区域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开展监测和评估的一种技术方法。
3.2陆域样区
用于针对陆域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所选定的具有一定范围、能代表监测对象(包括陆生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蝴蝶等)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区域。
3.3水域样区
用于针对水域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所选定的具有一定范围、能代表监测对象(包括鱼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鸟等)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区域。
2
3.4遥感监测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植被开展监测,反映植被生态质量状况。
4建设原则
4.1代表性原则
根据生物分布规律合理选取监测样区,能真实、准确、全面反映监测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整体状况。
4.2可行性原则
人力配置、资金投入及后勤保障等条件能满足长期、可持续采集监测数据和运维需求。
4.3一致性原则
采用统一化、标准化的监测方法进行持续监测,监测方法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监测样区、点位、对象、设备、方法一确定后保持固定。
4.4安全性原则
数据管理平台注重网络安全防护和生态位置信息安全;野外工作注重人员和操作安全。
5标准化样区建设
5.1陆域样区建设
5.1.1陆域样区设置5.1.1.1选址
陆域样区选址采用分层抽样法,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自然保护地分布、人类活动强度和野生动物分布等因素,应符合以下要求:
覆盖森林、草地、湿地、农田和城乡等典型生态系统类型;覆盖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覆盖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地方特有物种的核心分布区。
5.1.1.2陆域样区面积
单个陆域样区面积不少于10平方公里、不超过20平方公里,可根据地形、植被等因素进行设置。5.1.1.3陆域样区数量
以县级行政区为监测单元,每个县级行政区内设置不少于3个陆域样区。
5.1.2监测对象和指标
陆域样区监测对象包括:陆生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蝴蝶等类群,监测指标见附录A。森林类型的陆域样区监测对象为陆生哺乳动物、鸟类、两栖爬行动物、蝴蝶等类群。
农田类型的陆域样区监测对象为鸟类、两栖爬行动物、蝴蝶等类群。城乡类型的陆域样区监测对象为鸟类。
湿地类型的陆域样区监测对象为鸟类、两栖爬行动物、蝴蝶等类群。
3
实际应用中可依据监测样区生态系统类型和监测目的选择监测对象和指标。
5.1.3监测方法和设备布设要求
5.1.3.1陆生哺乳动物
陆生哺乳动物智慧监测采用红外相机开展监测。
设备布设地点选择和布设要求按照HJ710.15执行。
5.1.3.2鸟类
鸟类智慧监测采用鸟类鸣声记录仪开展监测。
鸟类鸣声记录仪布设前,应预先调查陆域样区中鸟类的典型和适宜生境,按照HJ710.4要求选择监测点位布设监测设备。将设备布设在鸟类经常活动的区域。布设时应远离瀑布、湍流、道路、人类活动聚集区域等噪声大的地方。
鸟类鸣声记录仪应安装在树干上,离地面1至1.5米的位置,架设方向面向鸟类经常活动的区域。设备安装方向与地面垂直,并清理设备附近空间。
5.1.3.3两栖爬行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智慧监测采用雷达相机开展监测。
雷达相机布设前,应预先调查陆域样区中两栖爬行动物的典型和适宜生境,按照HJ710.6、HJ710.5要求选择监测点位布设监测设备。将设备布设在两栖爬行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如水源附近。
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