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手术室管理和工作考试练习题及答案.docx
第五章手术室管理和工作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选择题
1.手术室的适宜温度和湿度是()
A.温度1820℃,湿度40%50%
B.温度2022℃,湿度50%60%
C.温度2224℃,湿度40%60%
D.温度2426℃,湿度50%70%
答案:C
解析:手术室适宜的温度为2224℃,湿度为40%60%。这样的温湿度条件有利于患者的手术安全和医护人员的操作,温度过高患者易出汗增加感染机会,过低可能导致患者体温下降;湿度过高易滋生细菌,过低则空气干燥易产生静电。
2.手术切口分类中,清洁切口是指()
A.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有菌器官
B.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
C.手术野有污染或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
D.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答案:A
解析:清洁切口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有菌器官。B选项是清洁污染切口;C选项是污染切口;D选项是感染切口。
3.下列哪项不属于手术室的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A.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后背部可以接触
B.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C.手术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D.手术区的无菌单浸湿后应及时加盖无菌单
答案:A
解析: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后背部是有菌区,不可接触,所以A选项不属于无菌技术操作原则。B、C、D选项均符合手术室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填空题
1.手术室的三区划分是指(清洁区)、(准清洁区)、(污染区)。
答案:清洁区、准清洁区、污染区
解析:清洁区是指不易受到手术污染的区域,如更衣室、办公室等;准清洁区是指有可能被手术污染的区域,如手术间外走廊等;污染区是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物的区域,如污物处理间等。
2.手术体位的安置原则是(保证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充分暴露手术野)、(避免神经、血管受压)、(便于麻醉及监测)。
答案:保证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充分暴露手术野、避免神经、血管受压、便于麻醉及监测
解析:手术体位安置合理才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患者安全,同时有利于医护人员操作和麻醉管理。
3.常用的手术器械灭菌方法有(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
答案: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离子体灭菌
解析:压力蒸汽灭菌是最常用的灭菌方法,适用于耐高温、耐湿的器械;环氧乙烷灭菌适用于不耐高温、湿热的精密器械;等离子体灭菌具有灭菌速度快、对器械损伤小等优点。
判断题
1.手术室的门应保持常开状态,以利于空气流通。(×)
答案:错误
解析:手术室应保持相对密闭,门不能常开,以减少外界细菌的进入,防止交叉感染。
2.手术器械在使用后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去除血迹和污垢。(√)
答案:正确
解析:手术器械使用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可防止血迹等干涸,便于后续的清洗和灭菌处理。
3.连台手术时,手术人员可直接从第一台手术进入第二台手术,无需更换手术衣和手套。(×)
答案:错误
解析:连台手术时,手术人员必须更换手术衣和手套,进行严格的手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解答题
1.简述手术室感染的预防措施。
答案:手术室感染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人员管理:严格限制手术室人员数量,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更换专用的手术衣、鞋、帽、口罩等。手术人员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加强手卫生,正确进行外科手消毒。对患有呼吸道感染等传染病的人员应禁止进入手术室。
环境管理: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净化设备等方法。手术间的地面、墙面、物体表面等应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严格划分清洁区、准清洁区和污染区,防止交叉污染。
物品管理:手术器械、敷料等物品应严格进行灭菌处理,确保灭菌效果。无菌物品应妥善保存,有明显的标识和有效期。一次性物品应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和处理,防止重复使用。
手术操作管理: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减少手术野的暴露时间,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和时间。
患者管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积极治疗患者的基础疾病,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做好患者的皮肤准备,手术前一天应沐浴、更衣,手术区域皮肤应进行严格的消毒。
2.简述手术体位安置的注意事项。
答案:手术体位安置的注意事项如下:
评估患者:术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肢体活动度、有无特殊疾病等,以确定合适的手术体位。
遵循原则:严格遵循手术体位安置的原则,即保证患者的安全与舒适、充分暴露手术野、避免神经、血管受压、便于麻醉及监测。
保护受压部位:在安置体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