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宝山区区高三二模作文解析(对“怜悯”的认识和思考)-导写与范文精析.docx
上海市宝山区2025年高三二模语文作文导写与范文精析
【资源说明】
本资源是对2025高三二模宝山区作文题解析及范文,从题目类型、关键词、界定概念、漂亮标题、素材积累及佳作展示等方面解析。展示4篇佳作。1篇65分,1篇64分,1篇63分,1篇62分。且每篇都有老师的简析。
【原题呈现】
24.作文(70分)
怜悯是人的天性,但是也有人说:“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能有怜悯别人的权利。”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怜悯”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1.题目类型:思辨型
2.关键句: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能有怜悯别人的权利
3.界定概念:
“怜悯”:是人类对他人苦难或不幸所产生的同情与悲悯之情,它是一种主动的情感投射与关怀意向。不同于简单的同情,怜悯往往伴随着想要减轻他人痛苦的意愿和冲动,是人类善良本性与道德情感的重要体现。
“天性”:指的是人类与生俱来、未经后天塑造的本性与特质,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不幸”:意味着遭遇痛苦、灾难或挫折,是个体在生活中经历的负面境遇。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匮乏,如贫困、疾病,也涵盖精神层面的创伤,如失去亲人、遭受背叛。
“权利”:在此语境中,并非法律意义上的权益,而是一种基于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而产生的“资格”。
为什么有人说怜悯是人的天性?
①怜悯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情感纽带。
=2\*GB3②它是我们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标志,让我们能够感知他人的痛苦,从而在情感上与他人建立联系。
=3\*GB3③怜悯就像黑暗中的微光,照亮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道路,使得人类社会不至于在冷漠中崩塌。
为什么说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怜悯别人的权利?
①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更能理解痛苦的滋味,他们的怜悯并非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感同身受的共鸣。
=2\*GB3②不幸者的怜悯,是苦难淬炼出的珍贵宝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深知痛苦的重量,所以更愿意伸出援手,给予他人慰藉与希望。
除了天性和遭遇不幸,怜悯的产生有没有其他可能?
教育与文化的熏陶,能够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怜悯,使其更加细腻与深沉。
=2\*GB3②社会环境也在塑造着人们的怜悯之心。一个充满关爱与善意的社会氛围,会激发人们主动去关注弱势群体,践行怜悯之举。慈善活动的广泛开展,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都展现了社会环境对怜悯情感的积极推动作用。
4.漂亮标题
怜悯不是不幸者的标签
以己渡人
从天生悲悯到感同身受
在天性与苦难中,读懂怜悯的重量
怜悯权利的深层叩问
⑥在天性中萌芽,于苦难中茁壮
5.素材积累
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②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卢梭
=3\*GB3③杜甫一生仕途坎坷,生活困窘,却心怀天下苍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句,深刻体现了他对百姓苦难的怜悯,即便自己身处困境,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4\*GB3④曼德拉:在罗本岛上遭受长达27年的牢狱之灾,出狱后却放下仇恨,以怜悯之心推动南非的种族和解,致力于消除种族歧视,为南非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5\*GB3⑤张桂梅:目睹贫困山区女孩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教育的困境,她深感怜悯。于是,她克服重重困难,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帮助众多女孩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6\*GB3⑥史铁生:他双腿瘫痪后,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苦难。他在作品中展现出对苦难者的悲悯,如《我与地坛》中,他不仅思考自身命运,也对芸芸众生的苦难报以怜悯,其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同情。
【佳作展示】
怜悯不是不幸者的标签65分)
①在信息爆炸、物欲纵横的21世纪,各类表情达意的词语,诸如喜欢、伤心、郁闷在表情包、抽象文学中被格外放大,而“怜悯”也毫不例外,从书面语到口语,哀痛桥段中不胜枚举。(以时代背景引入话题,点明怜悯在当下的常见性,自然引出下文对怜悯的探讨。)
②怜悯,作为人的天性之一,正如卢梭所言“人类唯一的优点就是对同伴的怜悯之心”,究其渊薮,乃个体发自内心对外界带有悲剧色彩的事物产生的同情,使大众的生活有了灰暗情绪的倾泄口与安慰剂。(引用名言阐释怜悯本质,明确其对大众情绪的作用,立论清晰且有理论支撑。)
③有人认为,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能有怜悯别人的权利。诚然,当个体遭遇物理或精神上的创伤后,其对有相似经历或更不幸的人会产生共情感与归属感。塞万提斯在接连两次入狱后带来的惊世佳作“堂吉诃德”就是他内心的伤疤溢出的对普罗大众荒诞愚昧的怜悯心理。经历过狂风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