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pptx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24)演讲人
目录01.概述07.预后03.检查05.治疗02.临床表现04.诊断、鉴别诊断、评估和分期06.疗效评估和随访
摘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罕见类型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灶范围局限于脑实质、脊髓、软脑膜和眼。年发病率为(0.4~0.5)/10万。95%以上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典型血管中心性生长模式。世界卫生组织(WHO)将PCNSL归类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独特亚型,属于免疫豁免部位的大B细胞淋巴瘤。PCNSL是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中预后最差的类型,5年预估总生存率仅为30.5%。由于PCNSL临床罕见,对该疾病的认识尚未统一,诊治有待进一步规范。为加强我国临床医师对PCNSL的认知,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指南、共识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讨论并制定本共识。
01概述
概述PCNS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灶仅累及脑实质、脊髓、软脑膜或眼,而无全身性淋巴瘤的证据。年发病率为(0.4~0.5)/10万,占新诊断脑肿瘤的3%~4%、结外淋巴瘤的4%~6%。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中位发病年龄65岁。PCNSL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最新研究认为B细胞受体(BCR)和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以及免疫逃逸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其关键的发病机制。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PCNSL的发病率远高于免疫正常者。PCNSL的神经功能和体能状态恶化通常较快,临床症状亦缺乏特异性,早期快速诊断一般比较困难,然而PCNSL高侵袭、病程进展较快且预后差,因此早期快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尤为重要。
0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PCNSL病程大多在半年内,主要症状和体征因神经系统受累区域而异,但系统性淋巴瘤的常见B组症状(发热、盗汗和体质量减轻)在PCNSL中罕见。脑部受累症状(占30%~50%):主要表现为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肌力下降、感觉变化、意识水平下降、共济失调)、神经精神和行为变化(抑郁、人格改变、淡漠、思维迟钝、冲动行为、幻觉)、颅内压升高、癫痫发作等。软脑膜受累症状(占10%~25%):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颈背部僵硬等。眼受累症状(占10%~20%):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飞蚊症等。脊髓受累症状(<1%):通常表现为亚急性脊髓病、脊柱疼痛、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等。
03检查
1.影像学表现影像学检查可显示颅内病变的位置、大小和形状,有助于PCNSL的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和疗效监测。PCNSL的CT表现:多呈稍高密度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团块状或类圆形,增强检查呈团块状或“握拳”样均匀性强化。增强CT通常作为无法行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替代选择。PCNSL的PET-CT表现:PET-CT对PCNSL病变很敏感,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范围,在初次诊断和疑似复发时可作为诊断和分期的方法之一。病灶呈显著高摄取,当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15时,有助于PCNSL诊断。PET-CT在PCNSL疗效监测中的地位尚无定论。
1.影像学表现PCNSL的MRI表现:平扫T1WI多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内部有坏死时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肿瘤坏死时可强化不均。PCNSL的增强MRI表现因患者的免疫状态而异。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增强扫描常表现为“拳头”“切口”或“有角”征,而大多数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环形强化。增强MRI是PCNSL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优选检查。功能MRI表现:扩散加权成像(DWI)表现呈稍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降低。灌注加权成像(PWI)表现为肿瘤新生血管少,PCNSL灌注相对低于其他颅脑恶性肿瘤。核磁共振波谱(MRS)表现:瘤细胞致密导致Cho峰升高,部分淋巴瘤可出现具有特征性的Lip峰。
2.病理学检查约95%PCNSL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少数为伯基特淋巴瘤、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边缘区淋巴瘤或T细胞淋巴瘤。PCNSL为典型血管中心性生长模式,表达成熟B细胞的免疫标志,包括PAX5、CD19、CD20、CD22、CD79a、sIgM/IgD等,具有轻链限制性表达的特点。CD20阳性、CD3阴性是其典型免疫表型。bcl-2、bcl-6和IRF4/MUM1阳性表达率高。CD10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