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院感防控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docx
基层医疗机构院感防控管理能力提升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关于口罩的使用事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建议每2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
B.一旦污染,应第一时间更换
C.佩戴时,避免手接触口罩内面
D.口罩越厚,防病毒效果越好
答案:D
详细解释:口罩的防护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材质和设计,而不是厚度。常见的医用外科口罩和N95口罩等,都有特定的防护标准和结构来阻挡病毒等病原体。一般建议每24小时更换一次口罩,若口罩被污染应及时更换,佩戴时避免手接触口罩内面以防污染口罩。所以选项D说法错误。
2.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时间是多久?
A.46小时
B.68小时
C.810小时
D.1012小时
答案:B
详细解释: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时间通常为68小时。在这个时间段内,口罩的过滤效率和防护性能能够较好地保持。超过这个时间,口罩的防护效果可能会下降,同时口罩内部也会因呼吸产生的水汽等因素影响佩戴的舒适度和防护效能。
3.关于洗手的指征,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接触患者前后
B.进行无菌操作前
C.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无需洗手
D.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后
答案:C
详细解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也需要洗手。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后以及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等情况都可能导致手部沾染病原体,为了防止交叉感染,都应该及时洗手。所以选项C错误。
4.下列哪种消毒剂不能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A.75%乙醇
B.含氯消毒剂
C.氯己定
D.过氧乙酸
答案:C
详细解释: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都可以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而氯己定对新型冠状病毒无灭活作用。氯己定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但它的抗菌谱相对较窄,对病毒的灭活能力有限。
5.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中提出的防控策略是?
A.内外同防
B.医患同防
C.人物同防
D.以上都是
答案:D
详细解释:《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提出了“内外同防、医患同防、人物同防、‘三防’融合”的防控策略。内外同防强调医疗机构既要防止外部感染源进入,又要防止内部感染扩散;医患同防要求同时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人物同防则关注人员和物品带来的感染风险。所以选项D正确。
6.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应正确佩戴合格的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口罩要盖住?
A.口鼻
B.口
C.鼻
D.下巴
答案:A
详细解释:佩戴口罩时要盖住口鼻,这样才能有效地阻挡飞沫等传播途径。只盖住口或鼻都不能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同时口罩也应贴合面部,包括下巴部分,但核心是要完全覆盖口鼻。所以选项A正确。
7.关于医疗废物的管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
B.利器盒装满3/4时应及时密封
C.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
D.医疗废物可以与生活垃圾混放
答案:D
详细解释:医疗废物必须严格分类收集,不同类型的医疗废物应分别放置在相应的收集容器中。利器盒装满3/4时应及时密封,以防止利器刺伤他人。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一般不得超过48小时。而医疗废物绝对不可以与生活垃圾混放,因为医疗废物可能携带病原体等有害物质,与生活垃圾混放会增加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的风险。所以选项D错误。
8.下列属于呼吸道暴露的是?
A.在未戴口罩的情况下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近距离接触
B.戴口罩时与同事交谈
C.戴手套触摸污染物品后揉眼睛
D.脱防护服时未遵循正确的流程
答案:A
详细解释:呼吸道暴露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暴露于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环境中。在未戴口罩的情况下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近距离接触,很容易吸入患者呼出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和气溶胶,属于呼吸道暴露。选项B戴口罩与同事交谈一般不属于呼吸道暴露;选项C戴手套触摸污染物品后揉眼睛属于黏膜暴露;选项D脱防护服时未遵循正确流程可能导致接触暴露,但不属于呼吸道暴露。所以选项A正确。
9.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应配备的防护用品不包括?
A.医用防护口罩
B.护目镜
C.普通工作服
D.防护服
答案:C
详细解释: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是可能接触到发热患者,包括可能感染传染病患者的场所,应配备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防护用品,以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感染。普通工作服防护级别较低,不能满足发热诊室的防护需求。所以选项C正确。
10.关于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洁消毒应遵循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
B.有肉眼可见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