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高级中学名校试题
PAGE
PAGE1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工作者在里耶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秦汉简牍中发现了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涉及买卖交易、借贷债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还出现了关于租税徭役的内容。这些券书签订流程极为严格。据此可知()
A.政府严格控制社会 B.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C.契约观念逐渐流行 D.经济立法程序严格
【答案】C
【解析】材料“大量的券书”“这些券书内容不仅涉及买卖交易、借贷职务、抵押典当、罚款赔偿等经济活动”体现的是当时社会对契约观念的重视,这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有关,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契约观念,非政府严格控制社会,排除A项;当时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是“非常繁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立法的程序,排除D项。故选C项。
2.儒学思想家在不同时期对人性有不同的主张,如下表所示。据下表可知()
孟子
《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荀子
《荀子·礼论》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人为)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
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而天下治。
董仲舒
《春秋繁露·洞察名号》
天生民性有普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次民天意也。在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朱熹
《朱子语类》卷四
心统性情。心有善恶,性无不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
A.人性教化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 B.儒者认同人性由外在条件决定
C.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 D.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孟子到朱熹关于人性有着不同的认识,这主要是为了迎合不同时期统治者的需要,也说明儒学人性说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D项正确;人性教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非要遵循统治者的权威,排除A项;朱熹认为“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强调的是人性是本质决定的,排除B项;以仁为规范和支撑方能止于至善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未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上述诗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陈述丝绸之路兴衰 B.再现汉唐盛世风采
C.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盛况 D.陆上交通发展迅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荒滩大漠鬼难行,鹏鸟欲飞终末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诗句描写了一队队的商人带着自己的货物穿梭在丝绸之路上,因此其共同的主题是赞美丝绸之路上贸易盛况,C项正确;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上贸易的盛况,不能体现其兴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丝绸之路贸易状况,无法再现汉唐盛世风采,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知陆上交通发展的速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观察以下两图。据此可以得出()
A.国家统一步伐加快 B.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政治制度遭受破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东晋十六国形势图”“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反映的是这两个时期国家分裂,战乱不断。为躲避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C项正确;两幅图片反映的东晋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据图不能看到国家统一步伐加快的内容,排除A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是元朝和清朝,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学习汉文化,借鉴中原的典章制度,建立了政权;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基本也是学习中原典章制度建立的政权,D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河阳地区受灾,朝廷开常平仓、省仓进行赈济,但因赈济钱粮不足,“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以赈饥民”。这()
A.完善了救灾的赈济举措 B.减轻了民众的差役负担
C.开创了防灾的制度体系 D.化解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诏赐常平谷万石,兴修水利,以赈饥民”可得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