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和素材积累:美育浸润,精神重构(材料分析+审题立意+写作指导+素材积累+范文).docx
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和素材积累:美育浸润,精神重构
(材料分析+审题立意+写作指导+素材积累+范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主张“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首次把美育确立为中国教育宗旨之一。
材料二:2023年4月26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重视美育基本知识的传授和艺术欣赏基本方法的教学,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材料三:2023年5月5日,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一环,要扎扎实实做好美育工作。”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分析
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共三则,三则材料都指向一个核心话题——美育。
材料一引用了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的言论,指出美育的目的是陶养感情,主张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首次把美育确立为中国教育宗旨之一,体现了我国美育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性。
材料二列举了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意见》中的相关内容,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还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将艺术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美育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
材料三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再次强调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一环,要扎扎实实做好美育工作,体现了美育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和现实意义。
三则材料共同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侧重于美育的历史渊源和目的;材料二侧重于美育的内涵、作用和学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材料三侧重于美育的现实意义和战略地位。三则材料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美育体系。
写作任务
1.写作主题: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考生要以美育为主题进行写作,要围绕美育的内涵、作用、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2.写作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选择恰当的角度和立意,明确文体(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自拟标题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套作和抄袭,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思考和感悟,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泄露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字数要达到800字以上。
二、审题立意
1.切题立意
(1)美育,滋养心灵之花。强调美育对心灵的滋养和陶冶作用,可以通过列举美育在个体成长中的具体作用来展开论述。
(2)让美育成为点亮心灵的明灯。将美育比作明灯,强调美育在点亮心灵、照亮人生道路方面的作用,可以通过阐述美育对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来展开论述。
(3)浸润美育,重构精神。强调美育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可以通过论述美育如何帮助个体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来展开论述。
(4)以美育人,点亮人生。强调美育在个体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列举美育在个体人生中的具体案例来展开论述。
(5)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强调美育和文化育人的紧密关系,可以通过阐述美育和文化在个体成长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来展开论述。
三、写作指导
写作角度
1.美育的内涵与意义
美育是指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进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幸福感。美育的意义在于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温润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美育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
美育在个体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升个体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使个体能够更好地欣赏美、创造美。同时,美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为个体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美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美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艺术课程、组织艺术活动等方式来加强美育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将美育渗透到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