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 第二章第1节 信息需求的确定 教学设计.docx
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第1节信息需求的确定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第二章第1节“信息需求的确定”,主要内容包括信息需求的定义、信息需求的特点、信息需求的分类以及如何确定信息需求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紧密相关,如信息、数据、网络等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已有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表达信息需求,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需求的特点和分类。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设计信息需求确定的方法,锻炼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意识,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和评估,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信息需求的定义与理解: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信息需求的内涵,理解其在信息检索、信息管理中的作用。
②信息需求的特点分析:引导学生识别信息需求的基本特点,如相关性、准确性、时效性等,并学会在信息检索中应用这些特点。
③信息需求的分类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情境对信息需求进行分类,包括事实性信息、观点性信息、过程性信息等。
2.教学难点
①信息需求的多维度分析: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需求的多维度特征,包括个人需求、社会需求、学术需求等,并能够综合分析。
②信息需求的动态变化:难点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信息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
③信息需求确定的方法应用:难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将信息需求确定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包括信息检索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互联网接入、投影仪、电子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信息平台、在线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信息检索工具、数据库访问权限、相关案例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互动式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信息需求?比如,你们需要查找资料来准备作业、研究某个课题或者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你们是如何确定这些信息需求的呢?”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确定信息需求,了解信息需求的特点和分类。”
2.探究信息需求的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什么是信息需求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回答,教师补充:“信息需求是指个体或组织在特定情境下对信息的欲望和需要。它是信息行为的前提,也是信息检索的起点。”
3.分析信息需求的特点
教师提出:“信息需求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信息需求具有以下特点:相关性、准确性、时效性、多样性、动态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特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4.信息需求的分类
教师提出:“信息需求可以怎样分类呢?”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回答,教师总结:“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事实性信息需求、观点性信息需求、过程性信息需求、情感性信息需求等。”
5.如何确定信息需求
教师引导学生:“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信息需求呢?”
学生讨论并分享方法,教师总结:“确定信息需求的方法包括:明确信息需求的目的、确定信息需求的范围、了解信息需求的类型、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工具。”
6.实践环节
教师分配任务:“现在,请大家尝试使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查找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资料,并确定你们的信息需求。”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7.分享与交流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查找过程和确定信息需求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8.总结与反思
教师提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信息需求的定义、特点、分类和确定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
9.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信息需求,并尝试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进行确定。”
10.教学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信息检索技巧:介绍不同类型的搜索引擎使用方法,如关键词搜索、布尔逻辑搜索等。
-信息评估标准:讲解如何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信息伦理与版权:探讨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和版权知识。
-信息素养教育:介绍信息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信息检索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