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四川省冕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4年上半年公开考试招考6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doc
2024年03月四川省冕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4年上半年公开考试招考6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
?
第1卷
?
?
一.选择题(共100题)
?
1.近年来,高考频频进入公众讨论的视野。各地一些中学所贴的“雷人”高考标语,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战胜高富帅,考过官二代”等,因其背后令人深思的价值观,屡屡引来关注。对于高考期间焦急守候在校门外的家长大军,各有关部门车辆绕行、禁止鸣笛的安排,更有人______,觉得没必要过分重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不以为然
B.莫衷一是
C.不以为意
D.未敢苟同
?
?
?
2.以下相关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李白诗中的“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分别是指庾信和鲍照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中的“王”是指西晋初年的大臣王导
C.“初唐四杰”是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D.“竹林七贤”是我国魏晋时代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粲及阮成七位名士的合称
?
?
?
3.真诚永远都像镜子一样,当你真诚面对公众时,公众肯定会读到你的真诚;即使你存在错误和自己没有发现的过失,那可能是智力问题,或者是现有的行为模式和智力结构所无法避免的,公众会原谅。?
??本句的主旨是??。?
A.无论正确错误都应该真诚面对公众
B.公众能读懂你的真诚
C.真诚面对公众,公众会原谅你的错误
D.真诚是镜子
?
?
?
4.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只有______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奋发图强
B.励精图治
C.推陈出新
D.自主创新
?
?
?
5.职务轮换,也称岗位轮换,是企业有计划的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让员工或管理人员轮换担任若干种不同工作的做法,从而达到考察员工的适应性和开发员工多种能力的目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职务轮换的是??。
A.新员工在就职培训结束后,让他们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轮流工作一定时期,最后才确定他们的正式工作岗位
B.安排员工做不同的工作,开发其潜在能力,以取得多种技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C.为了培养经营管理骨干对企业业务工作的全面了解和对全局性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各部门经理级干部实行轮换制
D.对表现优秀的干部和员工进行升职提拔,总公司的部门主管可以升到公司副总或者地方分公司总经理
?
?
?
6.《论语》中孔子教我们最好的交友原则:“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其中“友谅”是指______。
A.能听取他人意见的朋友
B.能帮助自己的朋友
C.诚实守信的朋友
D.知识广博的朋友
?
?
?
7.一些人有这样一种思想误区,即只讲“实现自身价值”,不讲“提高自身价值”。人当然天生就有价值,这价值应当重视,但还有待提高。提高不能靠包装与炒作,必须要真正提高质量,具体表现无非就是德与才,这两方面的提高,只有通过克己修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克己修身,如何能成“大器”?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经艰苦磨炼,如何能“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文字意在:
A.澄清对待自身价值的思想误区
B.强调德才兼备是人才质量的核心
C.批评某些人一味自我包装炒作的行为
D.阐明克己修身对提高自身价值的重要意义
?
?
?
8.下列选项中三国典故与哲学论断对应错误的是______。
A.张飞醉酒失徐州,借酒破张邰——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B.草船借箭——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C.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望梅止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
?
9.某单位组织参加理论学习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分组讨论,如果每组分配7名党员和3名入党积极分子,则还剩下4名党员未安排。如果每组分配5名党员和2名入党积极分子,则还剩下2名党员未安排。问参加理论学习的党员比入党积极分子多多少人?
A.16
B.20
C.24
D.28
?
?
?
10.见义勇为是指非因法定职责或者约定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以下一定不属于见义勇为行为的是??。
A.制止犯罪
B.抢险救灾
C.救死扶伤
D.监护人救助被监护人
?
?
?
11.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科学与文学逐渐分开,形成了“科学界”“文学界”。如今,分工更细了,研究科学的人,一辈子只限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以至某一专题。这样,“隔行如隔山”,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