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历史2025届中考中国史部分主观题极重要考点整理(古代史+近现代史).doc

发布:2025-04-25约1.05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1

PAGE0

中考历史主观题重要考点

一、中国古代史

一、民族交融专题

1.春秋民族交融

影响: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了少数民族与中原人民的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2.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

表现:经济(生产生活)——少数民族从事农业生产;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食物、用具等。政治——北朝沿用中原原有统治方式。文化——交流频繁(北方通用汉语;汉人接受北方民族乐器和歌舞)。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加强,“胡”“汉”观念淡薄。

特点: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出现大交融。

意义: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迁都洛阳;推行汉化(语服姓婚)。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唐民族交融

原因:国家统一;综合国力强大;开明的民族政策。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文成公主和亲

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人民的交流和友谊。

4.宋民族交融

和议(澶渊、宋夏、宋金)

影响: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5.元民族交融

原因:深受中原文化(文化认同)影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

成果: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人融合;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逐渐交融,形成回回。

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促进了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专题

1.萌芽

早期人种

代表: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

评价: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原始农业

表现: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融合的大汶口人。

评价: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彼此交流和融合,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早期国家

特征:多元一体——彼此交流和融合,构成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

三星堆

特点:造型奇特(古蜀文明的丰富多彩);与中原王朝同一系统的玉礼器(玉璋)和青铜器(与中原王朝联系紧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分封制

影响: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商鞅变法

影响:使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改变;增强了国力和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国,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秦汉(建立)

秦统一

背景:人民希望结束战乱;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嬴政做了充分准备。

地位: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影响: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必然结果;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郡县制

影响:中央控制地方;各制度推向全国;开创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秦中央集权

影响: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

统一文字(小篆)

影响:政令全国推行;人们顺畅沟通;文化交流。

西汉加强中央集权

原因:西汉前期经济繁荣;诸侯强大,地方豪强膨胀。

推恩令

影响: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西汉经济大一统

影响使中央对经济的管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奠定了经济基础;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魏晋(局统)

官渡之战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八王之乱

影响: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形成中国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西晋由盛转衰;西晋开始分裂。

淝水之战

影响:前秦很快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隋唐

隋朝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统治。

地位:当时世界最长的运河。

影响: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局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全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民族交融(历史)。

影响: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科举制

原因:魏晋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看重才能。

过程: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武则天开殿试和武举,北宋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明时内容为四书五经,形式为八股取士。

影响: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地位: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安史之乱

原因:社会矛盾尖锐(朝政腐败,奢靡成风,连年战争);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权力增大,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影响:社会经济遭到极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