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51T 2465-2018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docx

发布:2025-04-26约8.93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ICS65.020.30B4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2465—2018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2017-04-18发布2018-05-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I

DB51/T2465—2018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流行病学特点 2

5样品的采集、运输及包装 2

6实验室诊断 3

7结果判定 3

8疫情报告和确认 3

9疫情处置 4

10扑杀 6

11消毒 6

12无害化处理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小反刍兽疫扑杀技术 7

附录B(资料性附录)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 8

附录C(资料性附录)小反刍兽疫无害化处理技术 10

DB51/T24652018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2009给出的规定进行编写。本标准中附录A、B、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起草人:蔡冬冬、周明忠、张辉、罗毅、刘瑞英、陈代平、邢坤、裴超信、阳爱国、陈斌、周哲学。

1

DB51/T2465—2018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等操作程序、技术标准。本规范适用于四川省内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T18635动物防疫基本术语

GB/T27982-2011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农医发[2007]1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四川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川办函〔2006〕197号)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四川省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2020年)实施方案》(川农业函〔2016〕339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标注适用于本标准。3.1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PestedesPetits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3.2

动物疫病控制

动物疫病控制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体,以降低已出现于动物群中某种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将该种传染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扑灭的防制措施。

3.3

动物疫病消灭

2

DB51/T2465—2018

动物疫病消灭指通过监测、扑杀、免疫、检疫、移动控制等综合防治措施,某种或某几种动物疫病在限定的区域内被根除的状态。

3.4

疫点

为病畜所在的地点。一般指病畜所在的场(户)、屠宰厂、运载工具、牧场或经营单位,如为放牧,应将病畜所在牧场及其活动场地划为疫点。

3.5

疫区

疫点边缘外延3km范围内区域。3.6

受威胁区

疫区外延10km范围内的区域。

4流行病学特点

4.1流行特点

发病、带毒羊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为传染源。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呼吸系统是主要传播途径。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岩羊、野山羊、盘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也可感染发病,牛可呈亚临床感染,不带毒、不排毒,并能产生抗体,人工感染猪,不产生临床症状,也不能引起疾病的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潜伏期一般为4d-6d,最长可达21d。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4.2临床症状

突然发热,第2d-3d体温可达40-42℃。发热持续3d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眼鼻大量排出分泌物,最初水样分泌物逐渐增多,变成脓性后结痂,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遮住眼睑,出现结膜炎。动物体表有恶臭味。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