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病人的护理常规.pptx
汇报人:xxx
20xx-04-23
动静脉内瘘病人的护理常规
目录
术前护理准备
术中护理配合
术后伤口观察与处理
血管通路维护与监测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01
术前护理准备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消除患者疑虑。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增强信心。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训练,如深呼吸、咳嗽排痰等,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03
术前评估患者皮肤状况,如有破损、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01
术前1天清洁手术区域皮肤,剃除毛发,避免术后感染。
02
手术当天再次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准备手术所需的器械、敷料、缝合线等物品,确保齐全、无菌。
根据手术需要准备相应的药物,如麻醉药、抗生素、止血药等。
检查手术设备是否运转正常,如无影灯、电刀、吸引器等。
02
术中护理配合
01
02
根据手术需要,协助患者摆放合适体位,并妥善固定,防止术中移动。
协助麻醉师进行全身麻醉或ju部麻醉,确保患者安全、无痛。
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手术安全进行。
确保手术野皮肤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术中及时擦拭手术野的血液和体液,保持术野清晰。
熟知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如出血、感染等。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03
术后伤口观察与处理
观察伤口外观
注意伤口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异常情况。
评估伤口疼痛
询问病人疼痛程度,观察疼痛性质及持续时间。
检查伤口周围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
判断是否存在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损伤。
定期更换敷料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更换敷料前需洗手、戴口罩和无菌手套,避免污染伤口。
消毒伤口及周围皮肤
使用碘伏或酒精等消毒剂对伤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处理。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发生。
观察生命体征
注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压迫止血
对于术后出血的伤口,需及时压迫止血并报告医生处理。
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补充营养
对于四肢的伤口,可抬高肢体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抬高肢体
根据医嘱使用止痛药、消炎药等药物,以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
药物治疗
04
血管通路维护与监测
确保内瘘通畅性检查
每日进行内瘘通畅性检查
通过触诊、听诊等方法检查内瘘是否通畅,及时发现并处理狭窄或闭塞等问题。
定期检查内瘘功能状态
通过超声、造影等检查方法评估内瘘功能状态,确保内瘘长期稳定使用。
定期监测血流量
通过超声等监测方法评估内瘘血流量,确保满足透析治疗需求。
实时监测压力变化
在透析过程中实时监测动脉压、静脉压等参数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压力异常问题。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血栓形成风险,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评估血栓形成风险
一旦发现血栓形成,应立即采取溶栓、取栓等处理措施,避免严重后果。
及时处理血栓形成
指导患者保护内瘘侧肢体
教育患者避免在内瘘侧肢体进行测量血压、输液、抽血等操作,以免损伤内瘘。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内瘘功能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内瘘功能的方法,如触诊、听诊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或血肿形成,定期评估敷料包扎情况。
密切观察
压迫止血
抬高肢体
拔针后采用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避免ju部血肿形成。
术后抬高术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出血风险。
03
02
01
无菌操作
穿刺和更换敷料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细菌污染。
定期消毒
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避免感染发生。
监测体温
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时发现感染迹象并处理。
鼓励患者早期进行术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早期活动
根据医嘱给予抗凝药物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和闭塞。
抗凝治疗
定期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监测凝血功能
抬高肢体
术后抬高术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手臂肿胀。
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术肢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防止功能障碍发生。
物理治疗
可采用热敷、理疗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ju部血液循环和肿胀消退。
06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减少钠盐摄入,以降低血压和减轻心血管负担。
低盐饮食
适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鱼、瘦肉、蛋类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增强机体抵抗力。
高蛋白饮食
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有助于血管修复和增强免疫力。
丰富维生素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合理控制每日饮水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控制饮水量
个体化锻炼计划
有氧运动为主
避免剧烈运动
循序渐进
01
02
03
04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