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形形色色的生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docx
1.1.1形形色色的生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形形色色的生物”为主题,结合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法,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形态结构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并了解它们的特征。
③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初步的分类。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
②理解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
③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等。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跟随课程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和生物形态结构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分类盒等实验器材,用于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验操作台布置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图片,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异同,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形形色色的生物”。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①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详细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例子,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含义。举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稳定性的作用。用时8分钟。
②生物分类
详细内容: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如观察生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活习性和遗传信息等。以动物为例,展示不同类群的生物分类图,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用时10分钟。
③生物形态结构
详细内容: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解剖图或模型,讲解它们的形态结构特点。以植物和动物为例,比较它们的器官系统,如根、茎、叶与器官系统之间的区别。用时7分钟。
3.实践活动
①观察生物标本
详细内容:学生分组观察生物标本,如植物叶片、昆虫、鸟类等,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并与其他小组分享交流。用时10分钟。
②生物分类游戏
详细内容:教师提供一组生物图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它们分类。游戏结束后,教师点评学生的分类结果,并解释分类依据。用时10分钟。
③生物多样性调查
详细内容:学生分组在校园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不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分享调查结果,讨论生物多样性对环境的影响。用时15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举例回答:
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类的食物来源、药物研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②生物分类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生物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的亲缘关系、研究生物的进化历史和进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③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可能回答: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非法捕猎、推广生态农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等。
5.总结回顾
详细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分类方法和生物形态结构。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举例说明本节课的重难点,如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生物分类的依据和实验观察技能。用时5分钟。
教学时间:导入新课(5分钟)、新课讲授(30分钟)、实践活动(30分钟)、学生小组讨论(20分钟)、总结回顾(5分钟),共计60分钟。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各环节的时间分配。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介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以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生物分类学发展:简要介绍生物分类学的历史,从林奈的分类体系到现代的分类学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如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肥力保持等。
-生物进化论:介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以及现代进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生命的多样性》、《自然界的奇迹》等科普书籍,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观看纪录片:推荐观看《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纪录片,通过视觉体验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参观自然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