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花黄精种子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docx
1
《多花黄精种子育苗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一、任务来源
根据《广西农业农村产业振兴促进会关于《自动化养蚕技术规程》等11项团体标准立项的通知》(桂农促会技〔2025〕7号)文件要求,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亦元生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起草。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保护和开发中药材资源、发展中药材产业,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重视和全社会对中医药认可度的提升,中药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颁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提出保护和发展中药材。2021年,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将林草中药材列入优势特色产业重点项目。2022年2月,为推动全国林草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印发了《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5〕11号)提出要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设高质量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优质种子种苗。广西是我国中药材资源第二大省(区),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有利条件。2021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全区中药材壮瑶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通知(桂政办发〔2020〕98号);从2021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统筹各方面资金不少于1亿元,用于支持中药材壮瑶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品牌打造等工作。通知附件公布《广西中药材壮瑶药重点发展品种目录》,多花黄精(PolygonatumcyrtonemaHua)位列其中,为地方特色保护开发品种。
多花黄精是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多年生草本植物,具
2
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是我国宝贵的野生植物资源,可以药食两用。其药用部位为根茎,性平、味甘,为滋补上品,具有滋阴润燥、补肾益精、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功效。
黄精属植物种类很多,被《中国药典》收录作为中药使用的有多花黄精、黄精和滇黄精,其中多花黄精是广西的主要栽培品种。随着人们对黄精药用价值认识的提升,其需求量与日俱增,价格稳步上升,但野生资源蕴藏量迅速下降,已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规范化人工栽培成为解决黄精药材短缺的主要渠道。多花黄精结实数量较多,但其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发芽率低,不利于快速繁殖,所以,目前人工栽培中多采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长期的无性繁殖会导致黄精资源浪费、后代退化和病虫害加重,严重影响了药材的品质。而利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能够节约大量商品药材、发挥杂种优势和防止品种退化。
多花黄精种子萌发非常特殊,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的低温休眠:第一阶段,种子经过低温休眠后长出功能类似脐带能输送营养的“芽”,在“芽”的尖端形成一个膨大结构,并在膨大结构上长出不定根,此为初生根茎,具有休眠特性;第二阶段,初生根茎经历一个冬季低温打破休眠后长出叶片。即多花黄精种子的发芽分为两个过程,先破除种子休眠,长出初生根茎(以下简称萌发);后破除芽休眠,长出叶片(以下简称发芽)。研究结果显示,多花黄精种子休眠期较长,无处理的种子从播种到出苗需要2年时间,不利于种苗的快速繁殖;经传统堆积发酵和种皮洗脱处理后的种子易霉烂变质,严重影响种子萌发。如何保证种子质量并利用有效方法打破种子休眠,从而快速和高效的获得大量种子苗,是多花黄精种苗繁育研究的关键。建立有效的多花黄精种子育苗技术规程,对种苗繁育进行规范的指导,从源头上保障种苗质量,不仅能够降低育苗成本和种植成本,也能促进多花黄精种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国内制定有黄精(含多花黄精)中药材方面的一些标准,如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制定了黄精育苗或种植的地方标准,包括黄精组培、育苗、林下栽培、病虫害防治、加工等,但目前尚未有多花黄精育苗方面的国家标准,广西也未有多花黄精种子育苗方面的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因此,制定团体标准《多花黄精种子育苗技术规程》,对于规范多花黄精种子育苗,保障育苗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三、主要起草过程
(一)成立标准编写组
团体标准《多花黄精种子育苗技术规程》项目任务下达后,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