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知识点.docx
4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重难点分析本章重点、难点: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的延安整风运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知识点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速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它推行独霸亚洲的“大陆政策”,通过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获得大量发展军事工业的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逐渐控制了日本的国家政权,奉行强硬的对外扩张方针。?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主持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提出“满蒙”(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利害相关,如果此地发生危害日本特殊利益的行为,日本须采取断然的措施,必要时可诉诸武力。日本军国主义者声称: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是近代以来日本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的具体体现。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政府为了摆脱危机,
用对外侵略转移民众的视线,缓和国内矛盾。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日军分别向沈阳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其侵略野心并没有得到满足,又开始向中国华北地区渗透。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日本还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日本对中国东北、华北实施侵略计划时,国民政府正在全力“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方针,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寄托于国际干涉之上。而国际联盟和英、美等国政府对日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使其计划不断得逞。
(二)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华北事变后,日本加紧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1936年8月,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昭和十二年度对华作战计划》,提出对中国的战争不只是局部的,要有全面战争的准备。同年11月,日本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欧亚两个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的旗号结成同盟。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向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发起战略进攻,相继占领了北平(今北京)、天津、太原、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一大批城市。
?由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在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被迫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作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重要一步。日本军国主义者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从此竟陷入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灭顶之灾,而无力自拔。
知识点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一)残暴的殖民统治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极端残暴的军事殖民统治。
?早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设立总督府。日本驻台湾总督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并负责指挥驻台的日本军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言,年号“大同”。早已被中国人民革命赶下台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举行“就职典礼”,担任伪“满洲国”的“执政”。日本通过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策动、拼凑了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权。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紧政治诱降活动。
?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
?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