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发布:2025-04-26约1.35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二年级期中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第1页至第4页,共15题,第II卷为第4页至第

7页,共4题。请将答案按要求填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答在其它位置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经考古工作者研究发现,良渚古城其内有以莫角山土台为核心的巨型建筑基址,其外水网密布,沟通着

村邑和稻田,祭坛和墓地散布其间,水利设施环护外围。这一考古发现体现出良渚古城()

A.早期国家形态成熟B.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D.出现强制性公共权力

2.周灭商之后,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

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后又“以微子开(帝纣之庶兄)代殷后,国于宋”。西周褒封古帝王后

代和夏商宗室后裔的深层用意是()

A.强化血缘等级关系B.建立贵族联合统治

C.彰显天下共主地位D.安抚潜在敌对势力

3.《诗经》中“孝”有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两种含义。自春秋以来,孝的“善事父母”之义逐渐取

代“祭祀先祖”之义成为孝的主流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形成

4.《华阳国志·蜀志三》载“惠文、始皇克定六国,辄徙其豪侠于蜀”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

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一政策旨在()

A.促进民族交流交融B.防范地方巩固统治

C.促进经济文化交流D.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5.如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图例备注:无色表示汉郡,阴影表示王国)

A.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B.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C.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6.有学者认为:“西汉张骞的出使,在世界整体性的拼图上完成了最后的填充,中国、印度、西亚和希

腊罗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响任何文明的发展不再是相对孤立地进行了”他意在揭

示“丝绸之路”()

A.成为中西交往的主要通道B.推动了世界全球性联系的建立

C.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D.促进了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

7.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继续发展。其中,儒家养生强调道德伦理规范,以德养生;要求注重理性,表

现为对神仙之事要持理性态度;强调对“贵生”与“义死”关系的辩证统一认识。这反映了()

A.养生文化趋于统一B.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建

C.理学思想得到发展D.社会思想的交汇贯通

8.下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该图可用来说明()

A.佛教成为影响绘画主要因素B.中原地区经济领先地位丧失

C.政局影响地区绘画发展走向D.西北绘画深受中原地区影响

9.下面是秦朝和唐朝时期京城至广州主要交通干线示意图。图1到图2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B.南北联系逐渐加强

C.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D.统治疆域日益扩大

10.唐代出土一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舞马是造择西域良马经过特殊训练后,让马在音乐节奏下进行

的一种表演。唐中宗时期,舞马已经出现在宫廷宴会中,且规模十分庞大。这一时期舞马的发展反映了

()

A.政治奢靡的景象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军事战争的扩大D.礼乐制度的完善

11.19世纪中叶以前的历史学家普遍忽略希腊化时代的研究。普鲁士历史学家、政治家德罗伊森(1808~

1884年)则把亚历山大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最先强调亚历山大东征的积极影响。德罗伊森重视对希腊化

时代的研究,主要是由于()

A.西方文化霸权的确立B.国家统一的现实需要

C.史学研究视角的变化D.古希腊文化影响深远

12.早在先秦时代中国就知饮蔗浆,但不知以蔗造糖。后来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到了明代,中

国已经能够制造洁白的沙糖,这个技术明末传入印度,印度许多地方把白糖称为cini,意思是“中国的”

这反映了

A.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B.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C.文明传播途径的多样性D.文明交流的双向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