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项目二黄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pptx

发布:2025-04-23约2.46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任务4黄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一、黄守瓜;成虫体长8~9mm,长椭圆形,体黄色,中后胸及腹面为黑色,前胸背板长方形,中有一较深的波浪形凹沟。鞘翅上密布细点刻。足的腿节黄色,上下各有1黑纹;黄瓜叶片危害状;成虫为害叶片、嫩茎、花和果实。叶片上形成环形或半环形食痕或圆形孔洞;体长6~8毫米。成虫体橙黄或橙红色,有时较深。上唇或多或少栗黑色。复眼、后胸和腹部黑色,尾节大部分橙黄色。有时中足和后足的颜色黄守瓜外形较深,从褐黑色到黑色,有时前足胫节和跗节也是深色;黄足黄守瓜;黄足黄守瓜成虫;成虫:体长5.5-7mm,长椭圆形,鞘翅、复眼、上颚顶端为黑色,虫体其他部位均为橙黄色或橙红色。;卵?直径近1mm,近球形,黄色,表面具六角形蜂窝状网纹,近孵化时灰白色。;幼虫??初孵白色,以后渐变为褐色。老熟时体长约12mm,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黄色,体黄白色,臀板腹面有肉质突起,上生微毛。;蛹??长9mm,纺锤形,乳白带有淡黄色。;(二)发生规律

成虫稍有群集性,喜阳光,飞翔力强,有假死性。成虫取食叶片时以身体为半径旋转咬食一圈,再食圈内叶片,在叶片上留下环型食痕或孔洞。

卵大多成堆,或散产于寄主根际附近湿土凹陷处。

幼虫孵化后即钻入土内,寻找寄主组织危害,先吃支根、主根及茎基。3龄后可蛀入主根或近地的根茎内部上下取食。

老熟后即在危害部位附近作土茧化蛹。

以成虫潜伏在避风向阳的田埂土坡缝隙中、土块下或杂草落叶中越冬。;(三)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①合理间作。瓜类与甘蓝、芹菜及苣等间作的,可显著减轻为害程度。

②防止成虫产卵。采用地膜栽培,或在瓜苗四周表土撒草本灰、糠壳、锯末等,可防其产卵。

2.化学防治

瓜苗定植后至4~5片真叶前及时喷药防治,是保苗的关键。可选用敌杀死乳油、氯氰菊酯乳油、晶体敌百虫加水喷雾。;第三节黄瓜霜霉病;(一)症状识别

黄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产生淡黄色小斑块,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淡黄色病斑,潮湿时在叶背病斑上长有灰紫色霉层,为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全叶呈黄褐色干枯蜷缩,田间一片枯黄,使植株早衰早死。;黄瓜霜霉病叶背有黑色毛状物,故又叫“黑毛病”;黄瓜霜霉病后期症状;黄瓜霜霉病病斑呈多角形大斑

;;;苍溪职中农学名师工作室;2.病原特征

黄瓜霜霉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

3.发病规律

黄瓜霜霉病在温暖的南方全年不断发生。北方温室黄瓜也能不断产生孢子囊,从而造成保护地和露地黄瓜霜霉病的周年传播,此外孢子囊可随气流由南向北不断扩散蔓延。

田间发病常从低洼潮湿处形成中心病株,并向四周扩展蔓延,环境适宜时,在发病后的十余天,即可造成全田叶片干枯,形成黄枯死亡。

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而在气象条件中,湿度又是决定发病与否及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适于病害流行的气温为20~24℃,多雨、多雾、时晴时雨、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85%以上,病害就会流行。

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抗性强。栽培管理中,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肥料不足,病害发生重。;4.综合防治

黄瓜霜霉病的综合防治主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的措施。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②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栽培;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抵抗力,减轻发病。

(2)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即在田间出现发病中心后应立即喷药防治。可选用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锰锌、氰霜唑、木霉菌、精甲霜灵锰锌、恶唑菌酮·霜脲氰、氟吡菌胺·霜霉威等药剂,加水喷雾。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保护地还可用百菌清烟剂熏烟防治。;三、黄瓜疫病;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茎基部。发病初期,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渍状。;苗期发病,多表现为嫩尖生长点呈暗绿色水渍状萎蔫,干枯呈秃尖状。;茎基部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部明显缢缩,呈丝线状,植株倒伏。;成株发病,主要在茎部或节间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后变软,显著缢缩,表皮腐烂,木质部外露,呈麻丝状,其上部叶片逐渐萎蔫,最后全株枯死,呈青枯状。;瓜条被害,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近圆形凹陷斑,湿度大时,病斑迅速发展,后期病部长出稀疏灰白色霉层,病瓜皱缩,软腐,有腥臭味。;植株逐渐萎蔫;成株期病部上部叶片逐渐萎蔫,最后全株青枯。;(二)病原特征

病原菌病原为甜瓜疫真菌,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三)发病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卵孢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