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组成地壳的岩石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docx
3.3组成地壳的岩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地壳的岩石类型及其特点,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课本“3.1地球的圈层结构”和“3.2地壳的物质组成”相关联,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地壳岩石的类型和特点。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学习地壳岩石的类型和特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地理空间观念,培养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地球家园的环保意识。同时,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的物质组成等基础知识,对地球的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外,学生可能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岩石类型有所了解,如花岗岩、砂岩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自然科学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兴趣,尤其是与地球相关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喜欢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通过图片和实物来理解知识;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听觉学习,通过讲解和讨论来掌握信息。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对地壳岩石类型的区分存在困难,容易混淆不同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此外,学生可能对岩石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岩石分类体系感到困惑,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实物岩石样本、岩石图片集
-课程平台:学校科学教学平台、在线教育平台
-信息化资源:地壳岩石类型视频资料、岩石形成过程动画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互动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地球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构成的吗?”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地壳的概念和重要性。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地壳岩石的类型,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分布情况。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图片,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岩石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你们认为哪种岩石类型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新课呈现(约20分钟)
-实物岩石观察:教师分发岩石样本,让学生观察岩石的质地、颜色和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岩石的类型。
-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岩石实验,如岩石硬度测试,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的物理特性。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岩石类型,进行研究和讨论,制作岩石介绍海报。
4.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岩石类型分类练习题,巩固对岩石类型的认识。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5.总结与拓展(约10分钟)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壳岩石类型的重要性,以及岩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拓展:教师提出问题,如“岩石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等,鼓励学生思考岩石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6.课后作业(约5分钟)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岩石,并了解其类型和特点。
7.课堂评价(约5分钟)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进行评价。
-学生自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岩石分类图集:提供不同类型岩石的分类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岩石的特点和分布。
-地质博物馆信息:介绍国内外知名地质博物馆,如中国地质博物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提供实地参观和学习的机会。
-岩石形成过程动画:展示岩石从岩浆冷却、沉积到变质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
-地球科学期刊文章: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地球科学期刊文章,如《地球科学进展》、《地理科学进展》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或户外地质公园,实地观察不同类型的岩石,增强对岩石的认识。
-鼓励学生参与地质考察活动,如野外地质实习、地质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