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候(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docx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024-2025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学实录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4年X月X日X时X分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思维力和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气候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观念。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认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难点:
1.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分析气候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决办法:
1.通过地图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强化对气候多样性的理解。
2.利用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气候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特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讨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气候类型和特征,辅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气候分布图和气候现象视频,增强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4.设置实践作业,如绘制气候分布图,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巩固学习成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气候学习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包括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特点等。
-举例说明:以我国南方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例,讲解其形成原因、气候特点及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我国气候分布图,加深对气候分布规律的理解。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针对学生在绘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绘图任务。
4.案例分析(约15分钟)
-选择一个与气候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某地区因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气候因素在该事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6.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思维力和人地协调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六、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气候地理》选篇,介绍中国气候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一文,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中国气候变化报告》摘要,了解中国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政策动态。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如青藏高原的高原气候、东北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等。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如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设计一个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小课题,例如“气候变化对某地区水资源的影响”,并进行调查和研究。
-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观看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气候变化的真相》等,增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紧迫感。
3.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项目:
-小组项目一:制作中国气候地图,标注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