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基本技能》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docx
《临床基本技能》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一、免疫球蛋白检测
1.免疫球蛋白概述
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也可存在于部分细胞表面。Ig由浆细胞合成与分泌,根据其重链恒定区的理化性质和抗原特异性不同,可分为IgM、IgD、IgG、IgA和IgE五类。
2.检测方法及正常参考值
-单向免疫扩散法:常用于检测血清中Ig的含量。正常参考值因年龄、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等因素略有差异。一般来说,血清IgG为7.0-16.6g/L,IgA为0.7-3.5g/L,IgM为0.4-2.3g/L。
-免疫比浊法: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等优点。其原理是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出现浊度,通过检测浊度的变化来测定Ig的含量。
3.临床意义
-免疫球蛋白增高
-多克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在慢性感染时,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持续刺激,多种浆细胞克隆增生,导致多种Ig同时升高。
-单克隆性增高: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如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产生大量单一类型的Ig,血清中可出现某一种Ig显著升高,而其他类型Ig则可能降低。
-免疫球蛋白降低
-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免疫系统发育缺陷,患者体内Ig合成障碍,血清中各类Ig含量均明显降低。
-获得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化疗后、严重营养不良等。这些因素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Ig合成减少。
二、补体检测
1.补体系统概述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系统在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常用补体检测项目及正常参考值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主要反映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活性。其原理是用抗体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激活待测血清中的补体,通过检测溶血程度来计算CH50。正常参考值为50-100kU/L。
-补体C3测定:C3是补体系统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旁路激活途径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常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正常参考值为0.8-1.5g/L。
-补体C4测定:C4参与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其正常参考值为0.12-0.36g/L。
3.临床意义
-补体活性增高:常见于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恶性肿瘤等。在炎症和感染时,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补体合成增加,导致补体活性升高。
-补体活性降低
-补体合成减少:如肝硬化、慢性肝炎等肝脏疾病,由于肝脏合成补体的功能受损,可导致补体水平降低。
-补体消耗过多: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这些疾病中,体内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补体消耗增加。
-补体丢失过多:如大面积烧伤、肾病综合征等,可导致补体随体液丢失而减少。
三、自身抗体检测
1.抗核抗体(ANA)检测
-ANA概述:ANA是一组针对细胞核内多种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
-检测方法及正常参考值: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以Hep-2细胞为底物,正常参考值为阴性。根据荧光染色模型可分为均质型、斑点型、核仁型、核膜型等,不同的荧光染色模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临床意义:ANA阳性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ANA滴度的高低与疾病的活动度相关,一般来说,滴度越高,疾病活动度可能越高。
2.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检测
-检测方法:常用ELISA法和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LISA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的优点;绿蝇短膜虫间接免疫荧光法特异性较强。
-临床意义:抗ds-DNA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40%-90%。该抗体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密切相关,在疾病活动期,抗体滴度往往升高;病情缓解时,抗体滴度可降低。此外,抗d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