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docx
“城市园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探讨“大思政课”背景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城市园艺”的改革与创新路径。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强调育人功能的全面性和多样性,通识课程教育不同于专业课程教育专精于某一专业领域的“T”型人才,它的目的是培养全方面综合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城市园艺”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全面改革与创新。通过详细分析当前“城市园艺”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大思政课”的教育要求,提出了课程理念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创新以及评价体系改革等具体策略,以期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城市园艺;改革;创新
[基金项目]2024年度西南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思政’背景下劳动教育通识课‘城市园艺’课程的改革与创新”(2024JY10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3-0093-04[收稿日期]2024-10-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关键环节,更是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及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重要基石[2]。随着“大思政课”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高等教育愈发强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深度融合与同步提升[3-5]。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园艺”课程作为劳动教育通识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城市园艺”课程概述
“城市园艺”是2021年申请并于2022年开设的劳动教育类通识课程。本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通过生产劳动教育和实践,让学生细心观察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园艺植物栽培、管理和环境美化技能,体验农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城市园艺”课程以其独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环境意识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涵盖了园艺学的基础知识,如园艺植物生长习性、栽培技术等,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对“城市园艺”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强化思政元素的融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推动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加强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等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园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知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城市园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性
当前,“城市园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园艺学的理论知识和劳动实践操作,而忽视了与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等相关学科的融合(见表1)。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设置,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也难以体现“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课程内容的整合性需要得到加强。首先,可以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生态伦理等跨学科知识融入“城市园艺”课程中,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其次,课程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劳动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园艺技术的同时,理解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最后,课程内容还应包含对当前城市园艺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的探讨,如城市热岛效应、绿色空间的规划与管理等,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园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劳动实践环节的教学相对薄弱,学生难以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城市园艺项目,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解决问题。其次,合作学习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在交流和讨论中深化理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