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docx
【推荐】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
医护人员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面临着多种职业暴露风险,涵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个方面,而有效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关乎医护人员自身健康与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
生物性职业暴露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其中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最为常见。像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可通过皮肤损伤、黏膜接触含有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传播。据统计,被携带HBV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HBV的概率为6%30%;被携带HCV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HCV的概率约为1.8%;被携带HIV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HIV的概率约为0.3%。呼吸道传染病传播也是生物性暴露的重要途径,例如流感病毒、肺结核杆菌、新型冠状病毒等,可通过空气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插管等操作时,暴露风险显著增加。此外,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能导致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如艰难梭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
化学性职业暴露主要源于化疗药物、消毒剂、麻醉废气等。化疗药物在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暴露。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还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常用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可引起皮肤、黏膜损伤,长期吸入其挥发气体还可能损害呼吸道和肺部。麻醉废气如果泄漏到手术室环境中,医护人员长期吸入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导致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自然流产等问题。
物理性职业暴露包括锐器伤、电离辐射、噪声等。锐器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如针头、手术刀、玻璃安瓿等造成的损伤。锐器伤不仅会导致皮肤损伤和出血,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电离辐射主要存在于放射科、核医学科等科室,医护人员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中,可能会引起放射性皮炎、白细胞减少、致癌等危害。噪声主要来源于医疗设备运行、患者呼叫等,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可导致医护人员听力下降、耳鸣、失眠、高血压等问题。
为了有效防护生物性职业暴露,标准预防是基础。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应正确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等防护用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进行注射、采血、手术等操作时,确保操作规范,避免污染。对于血源性病原体暴露的防护,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一旦发生锐器伤等暴露事件,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如挤压伤口、冲洗、消毒等,并及时进行评估和预防性用药。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应加强通风换气,合理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在为患者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应佩戴N95及以上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等。
针对化学性职业暴露,应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在配制化疗药物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双层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使用后的化疗药物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对于消毒剂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消毒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和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通风换气,避免消毒剂挥发气体对人体造成危害。对于麻醉废气的防护,应加强手术室的通风系统建设,确保麻醉废气及时排出。同时,应定期检查麻醉设备,防止废气泄漏。
对于物理性职业暴露,锐器伤的防护关键在于规范操作。在使用锐器时,应小心谨慎,避免不必要的暴露。使用后的锐器应及时放入锐器盒中,严禁回套针帽。对于电离辐射的防护,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在进行放射性检查和治疗时,应佩戴铅衣、铅帽、铅眼镜等防护用品。同时,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监测辐射剂量。对于噪声的防护,可采取安装隔音设备、使用耳塞或耳罩等措施,减少噪声对医护人员的危害。
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广泛存在,安全防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医疗机构应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完善防护设施和设备的配备,为医护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暴露事件,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