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docx
【推荐】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医护人员在日常医疗工作中,面临着多种职业暴露风险,这不仅会对其自身健康构成威胁,也可能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连续性。全面了解职业暴露的类型、危害并掌握有效的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职业暴露主要分为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心理社会性暴露四种。生物性暴露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暴露类型。病原体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常见的如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在进行静脉穿刺、手术操作、处理污染物品等过程中,若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就可能感染这些病毒。另外,呼吸道传播也是重要途径,像流感病毒、肺结核杆菌等,医护人员在诊治呼吸道感染患者时,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喷出的带有病原体的飞沫,就可能被感染。
化学性暴露主要源于各种化学消毒剂、化疗药物等。在医院环境中,为了预防和控制感染,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消毒剂来清洁和消毒医疗器械、环境表面等。常用的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如果使用不当,如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可能会对呼吸道、皮肤和眼睛造成刺激和损伤。长期接触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呼吸道疾病甚至癌症。化疗药物的暴露则主要发生在护士配制和注射化疗药物的过程中,这些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医护人员体内,可能引起生殖系统损害、致癌、致畸等不良后果。
物理性暴露包括电离辐射、锐器伤、噪声等。放射科、核医学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经常会接触到电离辐射。长期或过量的辐射暴露可能导致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内障、白血病等疾病。锐器伤是医护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在进行注射、抽血、手术等操作时,容易被针头、手术刀等锐器刺伤。锐器伤不仅会造成皮肤损伤,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医院环境中的噪声来源广泛,如各种医疗设备的运行声、患者的呼喊声等。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耳鸣、失眠、高血压等身心问题。
心理社会性暴露是医护人员容易忽视但影响深远的问题。医疗工作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医护人员时刻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例如,在进行重大手术、抢救危重症患者时,医护人员需要承担巨大的心理压力,担心出现医疗差错和事故。同时,医患关系紧张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效果的高期望与实际医疗水平之间的差距,可能导致医患矛盾和冲突,给医护人员带来心理创伤。长时间的工作负荷、倒班制度也会打乱医护人员的生活节奏,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
为了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医护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防护。
生物性暴露防护方面,标准预防是基础。它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适用于所有患者的诊疗活动。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均应戴手套;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佩戴防护面罩、护目镜,并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正确处理锐器是预防锐器伤导致生物性暴露的关键。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中,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对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采取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如将患者安置在单人病房,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时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等。
化学性暴露防护要求医护人员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确保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操作。对于化疗药物的防护,应在专门的化疗药物配制中心进行配制,配制人员应穿防护服、戴双层手套、防护面罩等。在给患者注射化疗药物时,要注意防止药物外渗。
物理性暴露防护中,接触电离辐射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如铅衣、铅帽、铅眼镜等。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监测辐射剂量。预防锐器伤,医院应提供安全的医疗设备,如使用安全型注射器、带防护装置的手术刀等。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对于医院噪声的防护,可采取安装隔音设备、合理安排医疗设备的摆放位置等措施,医护人员也可佩戴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
心理社会性暴露防护需要医院和社会共同努力。医院应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建立心理支持系统,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改善医患关系。社会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尊重,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类型和危害,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