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1空气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docx

发布:2025-04-25约3.4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1空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以及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空气的组成”相联系,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用途。教材章节为人教版上册九年级化学第四章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空气成分对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兴趣。

3.提升学生的科学知识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和体积分数的理解与应用。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并通过图表展示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难点:空气中各成分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解决办法:结合实际案例,如氧气对呼吸的重要性、氮气在工业中的应用、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各成分的作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重点: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解决办法:通过分步骤的实验指导,让学生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解决办法:提供实验结果分析框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并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器材(氧气发生器、氮气发生器、二氧化碳发生器、集气瓶、试管、酒精灯、火柴等)

-课程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屏幕)

-信息化资源:空气成分相关视频资料、实验操作步骤动画

-教学手段:实物模型展示、图片资料展示、实验演示、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大气层和空气成分的科普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提出问题:空气中都有哪些成分?这些成分有什么作用?

3.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4.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氧气:讲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体积分数,演示氧气助燃实验。

2.氮气:讲解氮气的性质、用途和体积分数,演示氮气不支持燃烧实验。

3.二氧化碳: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体积分数,演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

4.其他气体:简要介绍稀有气体、水蒸气等成分的性质和体积分数。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空气中各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

3.教师点评,总结各成分的作用。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提问: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2.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总结,强调环保意识。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成分的重要性。

2.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空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氧气(5分钟)

-氮气(5分钟)

-二氧化碳(5分钟)

-其他气体(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记住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主要空气成分的名称、性质、体积分数及其在空气中的比例,能够理解这些成分在空气中的重要性。

2.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氧气发生器、氮气发生器、二氧化碳发生器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3.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能够解释实验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

4.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