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必背考点梳理 专题18 细菌、真菌和病毒.docx
班级姓名
易错字梳理:琼脂荚膜芽孢孢
易错字梳理:琼脂荚膜芽孢孢子青霉菌褶发酵噬菌体酵母菌
螺旋菌鞭毛
考点0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大必背+1实验探究)
考点02细菌(2大必背)
考点03真菌(2大必背+1提醒)
考点0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大必背)
考点0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4大必背)
考点06病毒(3大必背)
考点0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菌落
1、概念
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特征
菌落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菌落
小
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无色或白色等
真菌菌落
大
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黄
二、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目的
配制培养基
牛肉汁(牛奶、土壤浸出液)+琼脂:为细菌或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机物和水
高温灭菌
将培养皿和培养基上原有的细菌和真菌杀死
冷却接种
将少量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
恒温培养
为细菌或真菌的培养提供适宜的温度
三、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
1、分布: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
2、生存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有机物。
(1)有的细菌并不需要氧,这样的菌叫做厌氧型细菌(如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甲烷杆菌)。
(2)有的细菌则需要有氧条件,如醋酸菌。
(3)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
四、实验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1、提出问题: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吗?
2、作出假设:洗手能/不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3、图示过程
4、实验变量:细菌和真菌。对照组:①号培养皿。
5、实验现象:25℃恒温培养一段时间后,①号培养皿中无菌落,②号培养皿中有较多菌落,
③号培养皿有较少菌落。
6、结论:洗手能减少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7、常考问题
(1)实验前将配制好的培养基高温处理的目的:高温灭菌、避免培养基中、的杂菌干扰实验
结果,确保实验变量的单一。
(2)在培养皿中按手印属于培养细菌和真菌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①配制培养基(含有机物)→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
考点02细菌
一、发现
1、李文虎克第一个发现了细菌。
2、巴斯德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利用鹅颈瓶实验(如图)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由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形态和结构
21、结构
(1)特征: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
(2)特殊结构:荚膜一保护作用;鞭毛—运动结构。
2、特征
单细胞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属于原核生物。
3、营养方式
多为异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生殖方式
(1)分裂生殖:2n,n为繁殖次数。
(2)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5、形态
球状、杆状和螺旋状等。
考点03真菌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1、单细胞真菌:酵母菌等。
2、多细胞真菌:青霉、蘑菇等。
二、真菌的结构
1、结构特点: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2、营养方式:异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3、生殖方式:多数靠产生孢子繁殖后代,酵母母菌还可进行出芽生殖。
【提醒】
1、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抗生素。
2、除少数细菌外,绝大多数细菌和所有真菌体内都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
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考点0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细菌引起人患病: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链球菌)。
(2)真菌引起人或植物患病:足癣、小麦叶锈病、水稻稻瘟病、玉米瘤黑粉病、棉花枯萎病。
3、与动植物共生: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1)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真菌提供水和无机盐,藻类提供有机物。
(2)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根瘤菌提供含氮物质,豆科植物提供有机物。
考点0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1、发酵
指细菌和真菌利用自身含有的酶,在一定的条件(如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并产生特定产物的过程。
2、食品的制作
酵母菌无氧(1)
酵母菌
无氧
乳酸菌无氧①酵母菌发酵:葡萄糖无氧酒精+二氧化碳
乳酸菌
无氧
②乳酸菌发酵:葡萄糖乳酸;
曲霉中的酶③曲霉发酵:淀粉葡萄糖。
曲霉中的酶
(2)发酵食品与菌种对应实例
①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