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耳聋课件PPT.pptx
老年性耳聋;1.发病率
2.分类
3.临床表现
4.诊断提示
5.需做检查
6.防治措施
;1.发病率
;老年性聋很常见,这种听力损害,65岁发病率为25%~40%,75岁为40%~66%,80岁高达80%~90%,只是程度和原因差异很大。老年性聋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抑郁等心理病症。病理基础是老年人不可避免的退行性变造成的外周听觉系统、中枢听觉系统和大脑皮质的退行性病变。所表现的是进行性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多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识别能力下降。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病变均可引起,而以外周病变引起者最为常见。
;2.分类
;病理改变是自耳蜗底周向顶周逐步发展的内耳毛细胞缺失,缺失区域的耳蜗柯蒂器萎缩变平,听力损害始于中年,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是高频听力丧失。
;病理改变为螺旋神经节和螺旋板内神经纤维萎缩稀疏,而耳蜗柯蒂器基本完整。主要表现为言语识别率下降明显,与纯音听力下降程度不成正比,放音增大设备(助听器)难以满足需求,病者感到困惑的是听得到,听不懂。
;进展缓慢,始于30岁或60岁不等,有家族性特点。部分患者有耳蜗血管萎缩而柯蒂器和螺旋神经节一般不受影响。此类耳聋特点是高频听力缺损,听力下降分布频率均匀,没有响度共振(重听表现),言语识别能力一般不受影响。
;听力缺失可能与基底膜弹性降低,强度增加有关。此类聋进展较慢,纯音听力进行性下降,听力具有特征性改变,如辨别音调、音质、音量能力缺失或降低。
;3.临床表现
;语速快、高音调语言听不懂,而往往低音调,缓慢语速的熟人间谈话容易交流,有时需借助手势、唇语和表情才能理解。
;多见于以耳蜗病变为主的老年性聋者,声小听不见,声大难以耐受,难以选择合适的助听器。
;噪声环境下不能正确辨别音调和声源,难以适应语速、语调改变,影响日常语言交流功能。
;常是就诊的主要原因。高音调和吵闹环境,或听到大声说话时伴有阵阵耳鸣,或不由自主耳鸣,与脑鸣很难分清。
;4.诊断提示
;(1)双耳是否同时发生耳聋,或单耳更明显。
(2)听力下降发生、发展和诊疗情况???
(3)安静还是嘈杂环境下,听力下降更明显。
(4)电话交流困难程度,或敏感,或更差。
(5)与人单独交流时的听力改变。
(6)与小孩或女性交流的听力改变。
(7)发展过程中的听力变化;如好转、变坏等。
;(8)伴随情况,如耳鸣,眩晕,平衡障碍,耳胀满感,有否耳或头部外伤及耳疾、耳手术史。
(9)噪声环境长期和短暂接触史。
(10)耳聋家族史。
(11)用助听器情况:改善、无用、变差及弃用情况。
(12)其他伴随疾病及耳毒性药物史。
;5.需做检查
;(1)鼻、鼻腔及咽喉部检查。
(2)外耳、外耳道及鼓膜。
(3)鼓膜运动情况(呼吸时有否鼓膜运动,若有提示可能咽鼓管开放)。
(4)评估面神经功能。
(5)测试三叉神经功能。
;(6)有否眼震动。
(7)波动性耳鸣情况。
(8)眩晕史及前庭功能情况。
(9)注意与噪声性耳聋、遗传性耳聋、药物性聋、听神经瘤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耳聋鉴别。
;6.防治措施
;如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还要注意平衡膳食、适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
;研究显示:足够有效睡眠的积极作用是巩固记忆,调节代谢,保持免疫功能,不要忽视睡眠的核心功能是清除脑细胞的代谢产物。清醒时间越长,脑细胞代谢废物越多,反之相反;即使是短暂睡眠,腺苷酸浓度也会迅速下降。睡眠对婴幼儿、青少年和老年人更为重要,充足睡眠有助于生长发育、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老年病者需要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
;根据需要和检查结果选择助听器,包括不同增音强度、调节能力、对噪声处理能力、数码编程助听器等。
;主要用于慢性中耳感染或单侧耳聋者,传统助听器无效或不能耐受者。
;重度耳聋者根据需要选择电子耳蜗植入,应充分考虑到适应证和禁忌证。;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