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二甲苯;对二甲苯.doc
标识
中文名:对二甲苯
别名:1,4-二甲苯;
英文名:1,4-xylene;p-xylene
分子式:C8H10
GB编号:
UN编号:
CAS号:106-42-3
理化性质
基本形态:在138.4℃以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气味,易溶于多数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易燃,有毒,对皮肤和眼睛有剌激性。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光照,与
强氧化剂、酸类、卤素等等物质接触。
毒害性: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使皮肤脱脂。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对二甲苯气体,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水肿;麻痹中枢神经,严重时导致抽搐或昏迷,甚至生命危险。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能导致肾、肝损伤。
危险特性
1.该物质及其蒸汽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以及碰撞,尤其是高压直流水柱冲击均有燃烧爆炸危险。
2.其蒸汽能在较低处聚积,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回燃。
3.该物质接触碱金属、氢氧化物或高活性催化剂如铁、锡和铝的无水氯化物及铁和铝的氧化物可大量放热,并可能引起爆炸。
4.侵入途径为吸入、经皮吸收、眼睛接触;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流泪、呛咳、胸闷、呼吸困难。
泄漏处置基本方法
1.侦查检测:查明泄漏的部位、形式、扩散范围以及有无爆炸危险,确定是否已采取关阀断源、启动固定消防设施等措施。
2.个人防护:不得低于二级防护标准(或防静电工作服),进入重危区作业的实施一级防护。
3.设立警戒:根据风向和现场环境设定警戒区域,切断火源途径,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参考:上风方向150m)。
4.抢救生命:疏散抢救泄漏污染区人员,必要时采取掩护措施。
5.稀释冷却:利用屏封枪、移动炮等装备稀释降毒、冷却抑爆。
6.关阀断源:必须要在厂房技术人员的指导协助下实施作业,无法实施的,视情进行堵漏或倒罐。
7.洗消:事故处置结束后,参战人员和装备进行洗消;现场环境移交环保等相关部门处理,防止次生灾害。
火灾扑救
基本方法
1.侦查检测:查明着火的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爆炸危险、人员被困等情况,确定是否已采取紧急停车、泄压排爆、关阀断料等工艺处置流程。
2.个人防护:不得低于三级防护标准,有条件的穿防火防化服。
3.设立警戒:根据风向、现场环境和火灾发展态势设定警戒区域,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参考:上风方向150m)。
4.抢救生命:疏散抢救事故现场人员,必要时采取掩护措施。
5加强冷却:要与事故源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充分利用移动炮等装备进行冷却作业,切断火源对装置和罐体的炙烤和辐射。
6.扑灭火势:采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灭火剂堵截火势蔓延,控制燃烧强度。当灭火条件成熟时,根据燃烧部位确定进攻方向,集中力量近攻强战。若无法断料,使之在一定范围内稳定燃烧。
7.洗消:事故处置结束后,参战人员和装备进行洗消;现场环境移交环保等相关部门处理,防止次生灾害。
急救措施
1.皮肤接触:迅速脱掉被污染的衣服并将衣服丢弃。如果溢流在皮肤上,要待环氧乙烷挥发完毕后,再用清水洗涤20分钟并寻求医治。
2.眼睛接触:不允许揉搓眼睛,使眼睛紧闭,轻轻地翻起眼皮并立即冲洗,并继续用大量的温水至少冲洗15分钟。
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并寻医救治,不得引诱呕吐。
注意事项
1.实施侦查检测、关阀断料、堵漏输转等措施时,必须要在厂方技术人员或化学等相关行业领域专家的指导下进行。
2.指挥部的设置、救援车辆的停放(进攻途径的选择)应当在(从)上风或侧上风方向的安全区域,避开地势低洼处。
3.在工艺流程中,如果是放射性元素控制反应温度的,在进行现场作业前,必须确定该放射源的位置。
4.单位冷却系统完整的尽量使用单位的;不得将反应釜、管线等设备保温层人为的破坏进行冷却。
5.火灾扑灭后,应继续进行冷却直至温度降至安全点,防止复燃、复爆。对继续泄漏扩散的少量可燃气体,要用水蒸气或喷雾水流将其驱散,防止形成爆炸混合气体,尤其是在封闭或半封闭的车间内,要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6.在处置过程中,要及时通知环保、安监等部门封堵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污染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