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牧歌》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docx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牧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牧歌》这首美妙的草原牧歌。这首歌曲选自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它以独特的旋律和歌词,描绘了草原牧民的生活场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草原文化的韵味。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美妙的歌曲,感受草原牧歌的魅力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2.通过学习《牧歌》,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集体演唱中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
4.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和展示自我的信心,提升音乐表现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七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上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音高等。他们对于集体演唱也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民族音乐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音乐普遍感兴趣,喜欢通过歌曲来表达情感。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较强,能够迅速捕捉到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在集体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个别学生可能在表达自我时较为内向。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听觉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动手实践来理解音乐。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学习《牧歌》这首歌曲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歌词中民族特色的词汇理解困难;二是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三是学生在集体演唱时可能因为音准和节奏问题而感到困扰。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通过耐心讲解、示范和分组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的教材,特别是第三单元《牧歌》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草原风光图片、牧民生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及展示民族乐器和草原文化的图表。
3.教室布置:营造草原氛围,设置分组讨论区,摆放草原文化相关的装饰品,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在课前,我会通过班级微信群发送《牧歌》的背景资料、草原文化介绍等预习资料,并设计问题如“草原牧民的生活有哪些特点?”和“如何理解《牧歌》中的情感表达?”来引导学生思考。
设计预习问题:我准备了一系列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对草原文化的兴趣,如“你了解哪些民族乐器?”和“你认为《牧歌》的旋律是怎样的?”
监控预习进度:我会定期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和在线讨论,确保他们能够按时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阅读相关资料,对草原文化和《牧歌》有了初步的了解。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形成初步的观点。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和在线平台进行资料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牧歌》和草原文化,激发课堂学习兴趣。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我会播放一段草原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草原牧歌的氛围,然后介绍《牧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讲解知识点:我会详细讲解《牧歌》的旋律特点、歌词含义以及草原文化背景。
组织课堂活动: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演绎,通过演唱和表演来感受歌曲的情感。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对歌曲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有更深的理解。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演唱和表演体验歌曲的魅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深层含义。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演唱和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音乐技能。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牧歌》的内涵,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我会布置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草原文化的资料,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提供拓展资源:我会推荐一些关于草原文化和音乐的书籍、网站,供学生课后阅读。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源,完成课后作业。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探索草原文化和音乐。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巩固学习效果。
反思总结法:通过撰写报告,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牧歌》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草原文化背景资料:介绍草原民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如蒙古族的摔跤、藏族的唐卡艺术等。
-民族音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