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_T3721—2023_海水底栖硅藻培养技术规程_辽宁省.docx
ICS65.150
DB21
CCSB50/59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3721—2023
海水底栖硅藻培养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ulturingofmarinebenthicdiatom
2023-05-30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3721—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笑月、王旭达、刘卫东、李石磊、董颖、林杉杉、宋广军、张乾、叶博、赵
振军、刘丹妮。
本文件发布实施后,任何单位和个人如有问题和意见建议,均可以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
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评估及复审。
归口管理部门通讯地址: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联系电话:024
文件起草单位通讯地址: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0号),联系电话:
0411
I
DB21/T3721—2023
海水底栖硅藻培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水底栖硅藻培养的术语和定义、设施设备条件、藻种来源、培养方法、日常管理及敌
害生物防治。
本文件适用于鲍、海参、海胆等海洋经济动物育苗及养殖所需的底栖硅藻培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T22213水产养殖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2221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4.1培养池
大型培养需在车间内设置培养池,多为长方形水泥池,一般池长4m~7m,池宽1.5m~3m,池深
以不超过1m为宜,培养车间顶棚一般为透光率50%~80%的玻璃钢瓦,车间内光照强度至少达到2000lux
以上,并在培养池上方设可调式遮光帘。小型培养可使用玻璃钢水槽或无毒塑料槽、圆桶等作为培养容
器。
底栖硅藻的附着基可采用水产专用的聚乙烯透明波纹板或聚乙烯网片等。其中以波纹板为最佳,规
格一般为38cm×42cm,使用时将波纹板固定于配套的筐架上使用。
底栖硅藻通常采用充气培养,充气设备为充气泵连接充气管和气石,气石数量以0.5个/m
气量范围为每立方米水体4L/min~8L/min。
2
为宜,充
5藻种来源
5.1采集天然混合藻种
5.1.1采集方法
1
DB21/T3721—2023
——采集当地海区生长的大型藻类、养殖海区或池塘浮筏上悬挂的附着基(如浮漂、网片等),在
盛有洁净海水的容器中反复搓洗后用60目~80目筛绢过滤掉较粗杂质,得到初始藻液;
——用海绵或纱布抹取海水育苗室池槽内壁、流水管道表面等黄褐色油泥状物,得到初始藻液;
——退潮时刮抹采集潮间带海滩表层或礁石表面黄褐色油泥状物,用洁净海水淘洗掉泥沙,得到初
始藻液。
5.1.2处理及判断
将初始藻液用260目筛绢过滤收集藻液。镜检观察,如果富含底栖硅藻(如舟形藻、卵形藻等),即
可作为天然混合底栖硅藻藻种。
6培养方法
6.1藻种培养的生态条件
6.1.1温度
根据海洋经济动物育苗养殖的季节不同,底栖硅藻的培养温度可在适温范围内灵活选择。天然混合
底栖硅藻具体适宜的温度条件参见附录A表A.1;几种常见单种底栖硅藻具体适宜的温度条件参见附录A
表A.2。
6.1.2光照强度
一般为自然光照,光强时采用遮光帘控制光照强度,连续阴天时可以采用日光灯等补光。天然混合
底栖硅藻具体适宜的光照条件参见附录A表A.1;几种常见单种底栖硅藻具体适宜的光照条件参见附录A
表A.2。
正常海水的盐度及pH值(7.5~8.5)一般能满足底栖硅藻的生长繁殖需要,无需格外调整。天然混
合底栖硅藻具体适宜的盐度及pH值条件参见附录A表A.1;几种常见单种底栖硅藻具体适宜的盐度及pH值
条件参见附录A表A.2。
培养用海水应符合GB11607要求,底栖硅藻培养用海水,需经过沉淀砂滤后再用300目筛绢过滤后使
用,单种底栖硅藻培养用水需提前用有效氯含量约为8%~10%的次氯酸钠液消毒处理,用量按500ml/t~
2
DB21/T3721—2023
将装有波纹板的筐架均匀摆放在培养池内,保持波纹板水平放置,注入培养用海水,水位高出筐架
10cm~20cm,按附录B配方添加营养盐。将过滤好的藻种均匀泼洒于池中,搅动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