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库与答案.docx
2024年市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试题库与答案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答案:D
2.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
A.浅源、深源两类
B.浅源、中源两类
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深源、中源两类
答案:C
3.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欧亚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答案:B
4.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国家。
A.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欧亚地震带和台湾地震带
D.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答案:A
5.震级与()释放出的能量有关。地震越强,震级越大。
A.震中
B.震源
C.震级
D.地震烈度
答案:B
6.地震三要素是()。
A.震中、烈度、震级
B.震源、震中、震级
C.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
D.震源、震级、烈度
答案:C
7.地震发生时,人们最先感受到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
C.面波
D.纵波与横波同时感受到
答案:A
8.地震时,最先到达地球表面的波叫()。
A.横波
B.纵波
C.面波
D.体波
答案:B
9.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最主要原因是()。
A.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所致
B.大地震动
C.地面开裂
D.火灾
答案:A
10.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是()。
A.建筑物倒塌、火灾、瘟疫
B.地面变形、建筑物倒塌、管道断裂
C.洪水、火灾、气候异常
D.滑坡、泥石流、水灾
答案:B
1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大小来划分的。
A.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B.地震释放的能量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答案:B
12.地震发生时,在楼房内躲避应该选择()。
A.跳楼
B.到阳台呼救
C.躲在小开间的墙角处
D.乘电梯下楼
答案:C
13.在户外避震应就近选择()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A.江河
B.广告牌下
C.开阔地
D.高楼旁
答案:C
14.地震发生时,在平房人员应迅速头顶保护物向室外跑,来不及可()避险。
A.倚靠鱼缸
B.躲在床下或桌子下
C.倚靠书柜
D.站在房中央
答案:B
15.被埋压的人员通常应当采取()方法,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A.用湿手巾、衣服或其他布料等捂住口鼻和头部,避免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B.尽量活动手和脚,用周围可搬运的物品支撑身体上面的重物,避免塌落
C.在周围安静时或能听到外面有人说话时,应敲击出声,向外界传递信息
D.以上都是
答案:D
16.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
A.走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答案:A
17.()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A.4级
B.5级
C.6级
D.7级
答案:B
18.我国采用的地震烈度表最高烈度为()度。
A.Ⅷ
B.Ⅺ
C.Ⅸ
D.Ⅻ
答案:D
19.地球上天天都有地震发生,而且多到一天就要发生一万多次,其中能造成破坏的约有一千多次,一般情况下,()以上才能感觉到,称为有感地震。
A.2.0级
B.3.0级
C.4.0级
D.5.0级
答案:B
20.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B.大地震动
C.地面开裂
D.火灾
答案:A
21.地震发生时,在教室上课的学生应()。
A.一窝蜂地跑出教室
B.听从老师指挥及时躲避或有序疏散
C.坐在座位上不动
D.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
答案:B
22.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
A.抗震设防要求
B.抗震设防标准
C.抗震设防设计
D.抗震设防规范
答案:A
23.由地下核爆炸或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属于()。
A.塌陷地震
B.人工地震
C.火山地震
D.诱发地震
答案:B
24.()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
A.地震监测
B.地震预报
C.地震灾害预防
D.地震应急救援
答案:C
25.以下灾害现象中不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
A.火灾
B.海啸
C.毒气泄漏
D.房倒屋塌
答案:D
26.地震时人会站立不稳,应该()。
A.使劲跑
B.蹲下或趴在地上
C.叫喊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