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库与答案.docx
2024年市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竞赛题库与答案
一、单选题
1.地震是地球()物质运动的结果。
A.外部
B.地壳
C.地幔
D.内部
答案:D
2.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划分,地震可分为()。
A.浅源、深源两类
B.浅源、中源两类
C.浅源、中源、深源三类
D.中源、深源两类
答案:C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倍。
A.20
B.30
C.40
D.50
答案:B
4.地震发生时,人们最先感受到的地震波是()。
A.纵波
B.横波
C.面波
D.纵波与横波同时感受到
答案:A
5.世界上三大地震带是()。
A.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欧亚地震带、北极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D.印度洋地震带、北冰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答案:B
6.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国家。
A.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C.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D.以上都不是
答案:A
7.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各类建(构)筑物的破坏和倒塌
B.大地震动
C.地面开裂
D.火灾
答案:A
8.地震发生时,在楼房内避震,最好的方法是()。
A.跳楼
B.躲在窗下
C.迅速躲到跨度小的房间
D.立即跑到阳台上
答案:C
9.在户外避震应就近选择()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A.广告牌下
B.高楼旁
C.开阔地
D.立交桥下
答案:C
10.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A.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光亮
B.尽快救出来,尽快进食
C.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D.尽快救出来,尽快输氧
答案:C
11.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走()。
A.安全通道
B.跳楼
C.乘坐电梯
D.从窗户抓绳下滑
答案:A
12.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是()年,由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鹫峰。
A.1930
B.1949
C.1950
D.1960
答案:A
13.地震预警是在()发出的警报。
A.地震发生前
B.地震发生时
C.地震波到达预警目标前
D.地震波到达预警目标后
答案:C
14.震级相差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倍。
A.10
B.20
C.30
D.40
答案:C
15.以下哪种不属于地震宏观异常现象()。
A.井水突然升降、变色、变味
B.地下水位突然变化
C.动物行为异常
D.天空中出现彩云
答案:D
16.地震时,在街上行走应()。
A.躲到广告牌下
B.躲到高大建筑物下
C.避开狭窄的胡同
D.迅速跑回室内
答案:C
17.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是()。
A.建筑物倒塌、火灾、瘟疫
B.地面变形、建筑物倒塌、管道断裂
C.洪水、火灾、气候异常
D.滑坡、泥石流、海啸
答案:B
18.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是()发明的。
A.祖冲之
B.张衡
C.毕昇
D.蔡伦
答案:B
19.地震应急包内应准备的物品有()。
A.贵重物品
B.收音机、手电筒、急救药品等
C.玩具和零食
D.大量现金
答案:B
20.地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
A.不停地呼救
B.不顾一切的行动
C.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D.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答案:D
二、多选题
1.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有()。
A.火灾
B.水灾
C.海啸
D.瘟疫
答案:ABCD
2.地震时,在学校上课的学生应采取的避震措施有()。
A.迅速躲在课桌下
B.用书包护住头部
C.震后迅速有序撤离教室
D.从窗户跳下逃生
答案:ABC
3.地震发生时,在室内的人可选择()等地方躲避。
A.承重墙的墙角处
B.衣柜旁
C.厨房、厕所
D.窗户边
答案:AC
4.为了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平时家庭可以做的应急准备工作有()。
A.制定家庭地震应急预案
B.准备地震应急包
C.熟悉住所附近的避难场所
D.定期进行家庭地震应急演练
答案:ABCD
5.地震预警的作用有()。
A.为公众争取紧急避险时间
B.降低地震灾害损失
C.让人们有足够时间离开地震危险区
D.使人们提前做好防范措施
答案:ABCD
6.地震宏观异常的特点有()。
A.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