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_T1762-2013_大豆田苜蓿夜蛾测报调查规范_吉林省.docx
ICS65.020
B16
DB22
备案号:37818-2013
吉
林
省
地
方标准
DB22/T1762—2013
大豆田苜蓿夜蛾测报调查规范
rulesforinvestigationandforecastofheliothisviriplacahufnagel
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2/T1762—201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农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伟、付晓霞、袁海滨、史树森、姚瑞、任珊、毕锐、田径、卢爱军。
I
DB22/T1762—2013
大豆田苜蓿夜蛾测报调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豆田苜蓿夜蛾的虫情调查、测报资料收集、预测预报和数据汇总。
本标准适用于东北地区大豆苜蓿夜蛾的系统测报调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2.2
2.3
2.4
2.5
有卵株率percentageofplantswitheggs
调查有害虫卵的植株数占调查总植株数的百分率(%)。
有虫株率ratioofcontaminatedplants
昆虫某虫态累计发生量达发生总量的16%、50%和84%的时间分别为该虫态的始盛期、高峰期、盛
用以表示植株被害的严重程度,采用式(1)计算
1
DB22/T1762—2013
I=4A+3B+2C+D..................................(1)
4′P
式中:
I——被害指数
A——有1/2以上的叶片被食害株数
B——有1/4~1/2的叶片被食害株数
C——有1/4以下的叶片被食害株数
D——叶片部分轻微被食害株数
P——调查总株数
2.7
2.8
2.9
系统调查systemicinvestigation
为掌握害虫自然消长动态,在系统田内,采用定点、定时、定内容的方法进行的连续调查。
大田普查fieldinvestigation
为了解害虫整体发生情况,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的多点调查。
发育历期developmentalduration
指昆虫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一个世代、一个虫态或一个龄期)所经历的时间,通常以“日”为单位。
历期法developmentaldurationmethod
通过田间对某种害虫前一、二个虫态发生情况的调查,查明其发育进度,确定其发育百分率达始盛
期、高峰期和盛末期的时间,根据当地气温下个虫态的平均历期,推算出后一虫态发生相应日期的发生
期预测方法。
2
DB22/T1762—2013
调查期间不施用杀虫剂,其它管理同常规大田。
3.1.1.4设备要求
采用多功能虫情测报灯(或自设20W黑光灯)诱捕越冬代成虫。
3.1.1.5设备安装
测报灯设在田边开阔地带,要求其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和树木遮挡。同质地块20000hm2内不少于1
盏灯,2灯至少相距200m,不同作物地块2灯至少相距1000m,灯管下端与地面垂直距离为1.5m左右。
3.1.1.6设备使用
根据灯管寿命定期更换灯管。早晚自动开闭灯光,如手动开关则每日晚18:00至第二天早上5:00开
灯。
3.1.1.7诱蛾统计
逐日调查诱捕的成虫数,统计雌蛾和雄蛾数量、雌雄比(识别方法参见附录A),以及日均诱蛾量和
累积诱蛾量,并记录大豆生育期(划分标准参见附录B),载入表1,备注内注明所用测报灯种类。
表1苜蓿夜蛾成虫调查表
调查人:
调查日期
雌蛾
/
从成虫始盛期开始隔日调查。
3.1.2.2调查虫源
利用4.1.1测报灯诱到的苜蓿夜蛾雌虫,每次随机抽查20头,诱集量不足20头时,应全部检查,
如遇多阴雨天气时,再剖查1次~2次。
3
DB22/T1762—2013
表2苜蓿夜蛾雌蛾卵巢发育进度调查表
调查人:
卵巢发育级别及占百分比
调查
大豆生育期
日期
检查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备注
虫数
头
%
头
%
头
%
头
%
头
%
3.1.3田间卵及幼虫调查
3.1.3.1调查时间
灯下诱蛾始见后即开始调查,每5d调查1次,在傍晚或清晨调查。
3.1.3.2调查地块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大豆主推品种田块2块~3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667m。
2
3.1.3.3调查方法
记载每株大豆上的卵粒数、有卵株数、有虫株数、被害株数,以及低龄幼虫(1~3龄)及高龄幼虫(4
龄以上)的数量,结果载入表3。统计百株虫量和有虫株率等,结果载入表4。
表3苜蓿夜蛾卵及幼虫调查表
调查地点(地块):
样点
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