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001].docx
3.2.1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变化规律、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以及气温的测量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掌握气温变化与分布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学生将通过观察气温变化,学习运用地理数据和图表分析气温分布规律,增强对气候现象的理解,提高地理信息提取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气温的概念和气温的变化规律;
②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
③学会分析气温分布图,能够识别气温带和气温极值区域;
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温对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气温分布的复杂性和多因素影响;
②正确解读气温分布图,特别是对气温带和气温极值区域的识别;
③将气温分布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④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讲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气温分布的理解。
2.设计气温分布图解读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表,培养地理信息提取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气温变化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4.安排气温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研究,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气温分布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气温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点。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通过实例分析,如赤道地区的气温特点、高山地区的气温变化等,帮助学生理解气温分布的复杂性。
-举例说明:
-以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为例,展示气温带的划分和气温极值区域。
-通过实际案例,如农业种植、城市规划和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气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变化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变化的过程。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气温分布图的绘制,加深对气温分布的理解。
-学生分组进行气温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分析,提高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4.总结与拓展(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分布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气温变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温分布知识的掌握。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气温变化对当地农业生产、城市规划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整个教学过程约60分钟,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气温分布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气温的概念,区分气温和温度的不同。
-学生掌握了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日变化和年变化。
-学生能够识别气温分布图,了解不同纬度、海陆和地形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学生掌握了气温带的基本划分,能够分析气温带的分布特征。
2.能力提升:
-学生提高了地理信息提取和分析的能力,能够从图表中获取气温分布的信息。
-学生增强了地理观察和思考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气温变化预测其对生活的影响。
-学生提升了地理实践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当地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思维发展:
-学生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能够将气温分布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相结合进行分析。
-学生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气温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学生发展了批判性思维,能够对气温变化的相关观点和数据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