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省联考(贵州、安徽)2024普通高中适应性测试试卷及解析 .pdf

发布:2025-04-20约1.29万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年普通高中适应性测试(试卷)

语文

(安徽、贵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

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

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

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

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

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

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

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

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

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

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

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

1

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

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

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

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

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

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

而居的游牧生活。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

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

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

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

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

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

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

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

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

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

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

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

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

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

2

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