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巴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x
8.6巴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六节《巴西》内容,主要包括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类型以及主要城市和人口分布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通过分析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综合思维,通过探究巴西的气候类型和主要城市分布,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地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巴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教师需强调巴西位于南美洲,是世界上面积第五大的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识别巴西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地形区,如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
-重点二:巴西的气候类型。教师应突出巴西气候的多样性,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等,并举例说明这些气候类型对巴西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巴西的主要城市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城市分布与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如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关系。
-难点二:巴西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学生可能对巴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不深,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巴西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这些资源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用于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基础性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认知框架。
2.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巴西的气候类型、城市分布等主题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巴西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巴西的地理特征和城市风貌。
2.实物教具:使用巴西地图模型、地形模型等实物教具,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3.网络资源:引入在线地理数据库和互动地图,拓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资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巴西的风景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个美丽的国家吗?它有哪些独特的地理特征?”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之前学过的关于气候类型和地形的基本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巴西的地理位置:教师展示巴西地图,讲解其位于南美洲的地理位置,强调其是世界上面积第五大的国家。
-巴西的地形特点:介绍巴西的主要地形区,如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并解释这些地形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巴西的气候类型:讲解巴西的气候多样性,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并举例说明其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举例说明:
-以亚马孙雨林为例,说明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重要性。
-以巴西高原为例,解释高原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互动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巴西的哪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巴西地图,标注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学生选择巴西的一个城市,调查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发展情况。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课堂,检查学生的地图绘制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教师针对学生的调查报告,进行点评和补充说明。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教师展示巴西的文化特色,如足球、桑巴舞等,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享自己对巴西的印象和了解,教师总结。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气候类型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教师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如查找资料了解巴西的历史和文化。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巴西的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介绍巴西的矿产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农业发展,探讨这些资源对巴西经济的影响。
-《巴西的多元文化》:分析巴西的文化多样性,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