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13_T2656-2018_小麦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技术规程_河北省.docx

发布:2025-04-21约1.6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

DB13

B16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2656—2018

小麦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技术规程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3/T2656—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秀花、马娟、高波、王容燕、陈书龙。

I

DB13/T2656—2018

小麦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抗禾谷孢囊线虫鉴定技术相关术语和定义、接种体制备、鉴定技术和抗性评价

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禾谷孢囊线虫

是指危害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种类的统称,本文特指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avenae)。

2.2

2.3

白雌虫

是禾谷孢囊线虫在发育过程中雌虫的发育前期,呈白色。

是孢囊类线虫发育过程中的特殊阶段,是雌虫死亡后形成的褐色虫体,褐色外壳包裹诸多卵粒。

3

于小麦收获后至种植前,在禾谷孢囊线虫发生严重小麦田,取5cm~20cm深的根际土样,带回实

验室进行孢囊分离。将土样加适量水混合,搅拌均匀后,静止10s,把上清液倾倒在20目和80目上下

镶嵌的网筛上,重复3次,然后用水冲洗20目网筛上的杂质至80目,把80目网筛上的残留物冲洗到滤纸

上,在体式显微镜下挑取禾谷孢囊线虫孢囊。

将新鲜的纯净孢囊置于5℃条件下存放8周,然后在15℃条件下继续培养,每隔1天~2天直接吸取

二龄幼虫或用浅盘法收集二龄幼虫。将孵化不超过一周的二龄幼虫用于接种试验。

4

人工接种鉴定室应具备人工调节温度15℃~25℃、光照3000Lux的条件,使人工接种后具备良好

的发病环境。

1

DB13/T2656—2018

4.2

感病对照品种

鉴定时选用矮抗58、石家庄8号为感病对照品种。

鉴定材料准备

4.3

4.3.1

播种基质的准备

挖取田园土壤与细沙混合(3:1),调整土壤含水量为10%~15%,分装1kg塑料袋,高压灭菌(121℃,

2h),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d~3d后使用。

4.3.2

小麦种子的催芽

用3%次氯酸钠溶液浸泡小麦种子5min,用无菌水冲洗3次~5次直到去除次氯酸钠,然后将小麦

种子在铺有滤纸的培养皿中培养(25℃),在芽长0.5cm~1cm时即可进行播种。

4.3.3

播种与接种

取PVC塑料管(5cmФ×20cm)装入已消毒湿润土壤,用牛皮纸包住底部,土壤表面距PVC塑料管

上部边缘3cm,每管点播一粒已发芽的种子,同时在根尖滴加幼虫悬浮液1ml(约含200条幼虫),覆

土约1cm~1.5cm厚,以后每隔3天接种一次,共接种3次,累计接种量约600条二龄幼虫/管。在第二和

第三次接种时,均在离麦苗旁约1cm处扎一个小孔,孔深4.0cm左右,把配好的线虫悬液1ml加入该孔

内,再把孔埋上。每品种重复3次,每重复10株苗,随机排列。

4.4

接种后管理

接种后将植株置于16±2℃鉴定室内培养10天,然后将温度调到18℃~20℃,补光(3000Lux),

5

于接种后两个月进行病情调查。

小心清洗小麦根系,检查并记录根上的白雌虫数,同时用漂浮法分离土壤中的孢囊,统计每株上

的白雌虫与孢囊总和。

6

2

DB13/T2656—2018

依据不同品种根部形成的白雌虫与孢囊数量确定其对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水平,划分标准见表1。

表1小麦对禾谷孢囊线虫抗性水平划分标准

抗性水平

免疫(M)

高抗(HR)

中抗(MR)

中感(MS)

高感(HS)

根系形成白雌虫与孢囊数量(个)

不形成白雌虫与孢囊

0.1~5.0

5.1~10.0

10.1~20.0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