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联考思辨作文练习(认知+态度+科技+社会+文化)(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doc
PAGE1
PAGE0
高考语文联考思辨作文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认知思辨:实践出真知
(2025届广东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联考思辨作文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二、态度思辨:乐观豁达
(2025届湖南省九校联盟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人俞樾曾有广为传诵的名诗“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意思是说,在繁花凋零的时刻,春的气息依然弥漫人间,而天气也依旧是晴朗的。
有人认为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智慧。你认可这种看法吗?请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联考思辨作文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三、科技思辨:知识与思维力
(2025届豫西北教研联盟洛平许济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AI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而且信息系统已经存储了几乎所有人类知识,知识变得唾手可得。有专家指出,学习知识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思维能力。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联考思辨作文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四、社会思辨:能力与压力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普遍感觉压力增大。提升自身能力是否为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语文联考思辨作文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五、文化思辨:大道至简
(2025届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云:“易简功夫,可久可大。”意为做到平易简约,可以久远宏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写作指导和参考范文
一、认知思辨:实践出真知
(2025届广东省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求真之路,认知思辨。
2.融合传统认知与现代科技,探寻真知的无限可能。
3.穿越迷雾,抵达真知。
【参考范文】
实践出真知
在探索世界的漫长征程中,人类凭借多样化的认知方式不断前行。从苏轼亲临绝壁之下探寻石钟山命名之谜,到如今我们借助网络快速勾勒事物轮廓,认知的途径日益丰富。然而,这些认知方式所获得的结果,是否等同于真知?我认为,认知仅是求知的开端,唯有经过实践验证与深度思考,方能抵达真知的彼岸。
苏轼“至绝壁下”的求知之举,彰显了实践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在《石钟山记》中,苏轼不满足于前人的笼统记载与主观猜测,亲自乘舟考察,于绝壁之下亲耳聆听、亲眼目睹,最终揭示了石钟山得名的真相。这种躬身实践的态度,是对事物本质的尊重,也是获取真知的必由之路。相比之下,当今社会,部分人在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时,往往缺乏这种求真精神。他们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消息,盲目跟风,导致虚假信息大肆传播。这种认知方式,不仅难以获得真知,反而会陷入认知的误区。
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视野。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在瞬间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掌握前沿的科技动态,学习丰富的知识文化。网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知晓天下事。然而,网络信息的繁杂性与碎片化,也给我们的认知带来了挑战。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信息的真实与否有时难以辨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故意编造虚假信息,以博取眼球、谋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