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五四制.docx
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实录新人教版五四制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以《醉翁亭记》为载体,通过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感受古文魅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结合五四制教学特点,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实效。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文学鉴赏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醉翁亭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同时锻炼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醉翁亭记》中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难点:
1.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比喻。
2.分析作者与百姓“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2.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典故和比喻。
3.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增强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本,理解文言文特点。
2.设计“寻景赏景”环节,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文字描述,感受文中景物之美。
3.实施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作者情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展示醉翁亭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文本背景的直观感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展示醉翁亭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古建筑之美。
2.提问:“你们知道醉翁亭的由来吗?”
3.学生分享,教师总结:醉翁亭因欧阳修而得名,是宋代文人的聚集地。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阅读文本,引导学生逐句翻译,理解文言文基本含义。
2.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如“环滁皆山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3.探讨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结合欧阳修的生平经历,分析其政治抱负。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寻景赏景”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文中景物进行描绘,可以是绘画或文字描述。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欧阳修、百姓等角色,模拟“与民同乐”的场景。
3.文言文朗诵比赛:鼓励学生朗读课文,提升文言文朗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举例回答:“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学生举例:“环滁皆山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等。
2.举例回答:“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生举例:“众宾欢也,而我独悲,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教师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自然与人生的变化,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3.举例回答:“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教师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提问:“通过学习《醉翁亭记》,你们有什么收获?”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整个教学流程用时45分钟,通过以上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醉翁亭记》的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
知识点梳理
1.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谓宾结构、省略句、倒装句等。
-文言文词汇特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文言文断句方法:根据语法结构、意思逻辑、修辞手法等进行断句。
2.《醉翁亭记》文本解读
-文本背景:了解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了解宋代社会背景。
-作者情感:分析欧阳修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如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
-文本结构: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如引子、正文、结尾等。
3.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环滁皆山也”中的比喻手法,将滁州比作一座山。
-拟人: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的拟人手法,将山水之乐与饮酒相结合。
-对比:如“众宾欢也,而我独悲”中的对比手法,突出作者与他人的情感差异。
4.文本中的典故和引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引用典故,表达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引用典故,阐述作者对山水之乐的理解。
5.文本中的思想内涵
-“与民同乐”:体现欧阳修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山水之乐”:表达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6.文本中的景物描写
-“环滁皆山也”:描写滁州的山景,展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写日出和云归的景象,表现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