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五四制.docx

发布:2025-04-20约4.2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实录新人教版五四制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以《醉翁亭记》为载体,通过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感受古文魅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结合五四制教学特点,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实效。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文学鉴赏素养,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醉翁亭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同时锻炼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醉翁亭记》中作者的情感表达。

2.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难点:

1.理解文言文中的典故和比喻。

2.分析作者与百姓“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

解决办法:

1.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2.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典故和比喻。

3.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增强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引导学生逐句解读文本,理解文言文特点。

2.设计“寻景赏景”环节,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文字描述,感受文中景物之美。

3.实施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作者情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展示醉翁亭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文本背景的直观感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展示醉翁亭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古建筑之美。

2.提问:“你们知道醉翁亭的由来吗?”

3.学生分享,教师总结:醉翁亭因欧阳修而得名,是宋代文人的聚集地。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阅读文本,引导学生逐句翻译,理解文言文基本含义。

2.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如“环滁皆山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3.探讨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结合欧阳修的生平经历,分析其政治抱负。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寻景赏景”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文中景物进行描绘,可以是绘画或文字描述。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欧阳修、百姓等角色,模拟“与民同乐”的场景。

3.文言文朗诵比赛:鼓励学生朗读课文,提升文言文朗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举例回答:“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学生举例:“环滁皆山也”、“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等。

2.举例回答:“如何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生举例:“众宾欢也,而我独悲,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教师分析:作者通过对比自然与人生的变化,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3.举例回答:“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教师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提问:“通过学习《醉翁亭记》,你们有什么收获?”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整个教学流程用时45分钟,通过以上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醉翁亭记》的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素养。

知识点梳理

1.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谓宾结构、省略句、倒装句等。

-文言文词汇特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

-文言文断句方法:根据语法结构、意思逻辑、修辞手法等进行断句。

2.《醉翁亭记》文本解读

-文本背景:了解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了解宋代社会背景。

-作者情感:分析欧阳修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如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等。

-文本结构: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如引子、正文、结尾等。

3.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环滁皆山也”中的比喻手法,将滁州比作一座山。

-拟人: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的拟人手法,将山水之乐与饮酒相结合。

-对比:如“众宾欢也,而我独悲”中的对比手法,突出作者与他人的情感差异。

4.文本中的典故和引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引用典故,表达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引用典故,阐述作者对山水之乐的理解。

5.文本中的思想内涵

-“与民同乐”:体现欧阳修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山水之乐”:表达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6.文本中的景物描写

-“环滁皆山也”:描写滁州的山景,展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描写日出和云归的景象,表现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