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23-2022 优质晚稻早熟品种早晚季连种栽培技术规程(江西省).pdf.docx
DB36∕T优质晚稻早熟品种早晚季连种栽培技术规程(江西省)
1.标准概述
《DB36∕T优质晚稻早熟品种早晚季连种栽培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优质晚稻早熟品种的早晚季连种栽培技术,以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该标准于2022年12月13日发布,并于2023年6月1日正式实施。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优质晚稻早熟品种的早晚季连种栽培。通过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实现稻米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
3.核心内容
规程的核心内容包括:
品种选择:推荐适合早晚季连种的优质晚稻早熟品种,并明确其种植特性。
育秧技术:包括育秧方式、秧田管理、播种量控制等,确保秧苗健壮生长。
移栽技术:规范移栽时间、密度和深度,促进秧苗快速返青和分蘖。
田间管理:详细说明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杂草控制等关键技术,确保稻苗生长环境适宜。
收获与储存:指导稻谷的适时收获、干燥与储存方法,减少产后损失。
4.实施意义
本规程的实施对江西省稻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产量: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升品质:规范种植管理,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生产出更安全、更优质的稻米。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早晚季连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5.背景与来源
江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稻米生产区,具有丰富的稻作历史和资源优势。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优质稻米的可持续生产成为重要课题。本规程的制定基于江西省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旨在为农民提供科学、实用的种植指导。
6.实施建议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强宣传和培训,确保规程内容被广泛了解和应用。
农民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求,灵活运用规程中的技术,提高种植效益。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规程的全面推广。
通过本规程的实施,江西省的优质晚稻早熟品种早晚季连种栽培技术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为稻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DB36T优质晚稻早熟品种早晚季连种栽培技术规程(江西省)
1.育秧与移栽技术
规程中详细阐述了育秧和移栽技术的关键步骤,确保秧苗质量和稻谷产量。
育秧方式:推荐采用湿润育秧或旱育秧技术,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方式。湿润育秧适合水源充足地区,而旱育秧则适合水源相对缺乏的地区。
播种量控制:根据秧田面积和品种特性合理控制播种量,避免秧苗过密或过稀。一般每亩秧田播种量控制在1015公斤。
移栽时间:根据当地气候和品种特性确定移栽时间。早稻一般在4月中下旬移栽,晚稻则根据早稻收获时间和晚稻品种的生育期安排移栽,通常在7月下旬至8月初。
移栽密度:移栽密度根据品种、土壤肥力和管理水平确定。一般每亩插秧1.5万2万蔸,行距2025厘米,株距1015厘米。
2.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稻米高产优质的重要保障,规程中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
水分管理:采用浅水勤灌、湿润灌溉和间歇灌溉相结合的方式。移栽后保持浅水层,分蘖期保持湿润灌溉,孕穗期和抽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期保持干湿交替,成熟期排水落干。
施肥策略:提倡科学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氮肥为主,分蘖肥、孕穗肥和粒肥分阶段施用,注意氮磷钾的平衡配比。
3.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是确保稻谷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规程中强调了绿色防控的重要性。
预防为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控制施药量和施药次数。
4.收获与储存
规程对稻谷的适时收获和科学储存提出了具体建议,以减少产后损失。
适时收获:根据稻谷成熟度和天气条件适时收获,避免因收获过早或过晚影响稻谷品质。
干燥处理:收获后的稻谷应及时进行干燥处理,防止霉变和发芽。推荐采用机械烘干或自然晾晒相结合的方式。
储存管理:储存稻谷时应保持干燥、通风、避光和低温,防止虫蛀和霉变。定期检查储存环境,确保稻谷质量。
5.技术推广与支持
规程的实施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科研机构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技术推广: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和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将规程内容传播给广大农民。
科研支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稻作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为规程的不断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鼓励农民采用规程中的先进技术。
6.标准实施效果与展望
规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江西省稻米产量和品质,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规程的进一步推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