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信用与金融工具教案课件.doc
PagePAGE1ofNUMPAGES9
教案封面
教研室:经济学
课程名称:金融学概论
课程负责人:刘旸
任课教师:刘旸
教案正文
课次
2
授课方式及学时
网络教学4
授课章节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工具
教学难点、重点及学时分配
难点:本章介绍了基本的信用形式及各种金融工具。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信用及其特征;掌握信用工具的含义和主要信用工具的构成要素,了解不同的商业信用工具的区别和不同的银行信用工具的区别。
重点: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为各种信用形式及特点;金融资产的区别与联系。
学时安排
本章学时为4学时。
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PPT等网络资源自学
教学后记
作业:
见习题文件夹内,每章习题中《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工具案例》
预习:
其他:
备注
授课方式:网络自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
教案正文
纲
第二章信用与金融工具
第一节信用概述
第二节信用形式
第三节金融工具
第四节金融资产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下内容:
1.信用是个历史经济范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从生活消费逐渐应用到生产活动。
2.信用的本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信用关系体现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的形式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商业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两种信用形式。
4.金融工具具有偿还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特征。
5.传统的信用工具主要有本票、汇票、支票、信用证、信用卡、债券、股票等。
详细
第一节信用概述
1.1信用的含义
1、道德范畴——诚信,即通过诚实履行自己的承诺而取得他人的信任
2、经济范畴——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债权债务关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即商品和货币的所有者把商品和货币让渡给需要者(即借者)并约定一定时间由借者还本付息的行为。
从受信人来看,两个因素会影响信用:履约能力——经济上;履约意愿——道德上
4、信用实质是产权的暂时让渡,这种让渡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1.2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受到限制——赊销出现
赊销意味着卖方对买方未来付款承诺的信任以及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发生时间上的分离。这样买卖双方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
信用交易就是区别于实物交易和现金交易的一种交易形式。
第二节信用形式
2.1商业信用——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
商业信用是在企业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即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1、特点:贷出的是商品;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供求与经济的景气状态一致
2、局限: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商资本数量的限制;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管理和调节上易产生三角债问题
2.2银行信用
由银行、货币资本所有者和其他专门信用机构以贷款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1、特点:以货币形式提供;是一种中介信用
2、与商业信用的关系:商业信用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信用。同时,银行利用其业务,将商业信用纳入银行信用轨道,实现对其引导和控制作用
2.3国家信用
以国家为债务人,从社会上筹措资金来解决财政需要的一种信用形式。
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国内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它形成一国的内债。国外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外居民、企业团体和政府取得的信用,它形成一国的外债。国家信用所筹集资金主要用于政府的各项支出。
作用:调节财政收支失衡;弥补财政赤字;为国家筹措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
2.4消费信用
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包括赊销、分期付款、消费贷款。
赊销是商业信用在消费领域中的表现,包括分期付款和信用卡。分期付款是商家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信用卡是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对具有一定信用的顾客发行的一种证书。消费贷款是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包括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无需任何抵押品,而抵押贷款通常需要由消费者以所购的商品或其他商品作为担保品。
作用:促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消费者当前的物质文化水平
第三节金融工具
3.1金融工具概述
(一)概念: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是指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债务双方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
(二)特征:
1、偿还性:指债务人必须到期偿还信用凭证上所记载的应偿付的债务。
2、流动性:金融工具可以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3、风险性:指金融工具的本金遭到损失的可能性。(1)信用风险:指发行者不按合同履约或是公司破产等因素造成信用凭证持有者遭受损失的可能性。(2)市场风险: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