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节 来自地球的力2024-2025学年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新教学设计(沪科版2024).docx
第六章第三节来自地球的力2024-2025学年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新教学设计(沪科版2024)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第六章第三节来自地球的力
内容:重力及其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与地球纬度的关系、物体所受重力与高度的关系、重心的概念。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通过实验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重力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增强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重力的概念及其方向,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②能够运用重力公式计算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并解释重力与地球纬度、高度的关系。
③理解重心概念,并能识别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
2.教学难点
①理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质量与重力大小成线性关系,但不是直接比例关系。
②理解重力与地球纬度和高度的关系,需要运用物理定律和数学计算。
③理解重心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复杂物体的分析,这需要学生对物理和几何知识有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重力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实验法:通过重力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重力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重力计算公式、实验步骤和结果,提高直观性。
2.视频教学:播放相关物理现象的视频,增强学生对重力现象的感性认识。
3.互动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重力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重力的存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重力现象。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体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重力的定义、方向和性质,强调重力是一种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其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讲解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使用公式G=mg,解释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讲解重力与地球纬度和高度的关系,说明重力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举例说明:
-通过地球仪展示不同纬度地区的重力差异。
-通过实际例子,如抛物线运动、重锤实验等,说明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重力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建筑、交通工具等。
-设计简单的重力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重力现象。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包括计算不同质量物体的重力、判断重力方向等。
-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重力测量工具。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强化正确概念。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在宇宙中的意义,如地球引力对天体运动的影响。
-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利用重力原理的创新装置。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重力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6.布置作业(约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如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知识点梳理
1.重力的定义与性质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重力方向总是指向地心,即垂直向下。
-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重力的大小计算
-重力公式:G=mg,其中G是重力,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约为9.8m/s2。
-不同纬度和高度下的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
3.重力与地球纬度的关系
-地球不是完美的球体,而是赤道略微膨胀,两极略微扁平。
-由于地球的这种形状,赤道附近的重力加速度略小于两极。
-在赤道地区,物体所受重力小于两极地区。
4.重力与高度的关系
-随着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g减小。
-在海平面以上每升高1000米,重力加速度大约减小0.06m/s2。
-高空中的重力小于地面上的重力。
5.重心概念
-重心是一个物体的质量分布中心,是物体受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确定一个物体的重心位置对于理解物体的稳定性